2021-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新人教.doc

2021-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新人教.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一、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二、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各抒己见。

四、品味、分析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五、看出悲观论者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重点】

一、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二、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各抒己见。

四、看出悲观论者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

品味、分析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面词语注音释义:

一味:

笼罩:

玄虚: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二、(课堂)学习·研讨·练习

(一)【自主学习】

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1段:论据:

两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第2段:摆出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3—8)先直接反驳,再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3—5):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面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第三部分(9)提出正面论点: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二)【共同探究】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三)课后练习:

第一、你也许从历史课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

想一想,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再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直接批驳,又怎样提出正面论点作间接批驳?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问。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学生从小起就在生活中不断地遇到,不断地在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学生也许没有写过驳论文,但口头实践是不会少的。因此,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二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提出正面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三问。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第二、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

文档评论(0)

胜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好 才是真的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