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名目:浚县泥咕咕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河南省浚县
编号:346,Ⅶ—47
2007年6月命名国家级泥塑(浚县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
王学锋男 1954年12月生人泥塑(浚县泥咕咕)河南省浚县
名家传记
——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柴秀建
图1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柴秀建
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柴秀建是当地知名的泥塑艺人,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艺术学会理事。浚县民俗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柴秀建,1968年9月出生,自幼酷爱美术,受民间艺术熏陶,毕业于山东省青岛东方艺术大学国画系。柴秀建对中国民间艺术情有独钟,他常年深入民间,与民间艺人交朋友,吸取他们的艺术精华。他创作的狮子、泥马既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传统的特色。
柴秀建出生在一个民间艺人之家。他爷爷做纸扎,他父亲没继承他爷爷的手艺,反倒对柳编情有独钟,他编的竹篮精巧细腻,花样繁多,很受大家的喜爱。柴秀建说:“这一辈里,二哥搞绘画,我能喜欢上美术,并最后从事泥塑这个职业,我想是离不开家庭熏陶的。”谈及自己的家庭,柴秀建很是自豪。
柴秀建自小就很喜欢到处涂涂画画,六七岁时,就开始拿着铅笔在自家墙头上画,家里墙头上都被他“荼毒”得乱七八糟,后来父亲不允许他再“糟蹋”墙了,给他买了几本小人书,他就照着小人书上的人物在作业簿的反面继续画。“那几本小人书我一直保留到参军前,毕竟是它们指导我走进绘画世界的,参军后就不知被家里人扔到哪儿去了。”柴秀建颇有点不好意思说。
图2柴秀建和他的作品
1992年,当了5年兵的柴秀建退役回到浚县善堂老家,原本打算凭借自己的艺术功底找份工作的他,正碰上神话大世界筹备推介浚县民间工艺品,便应招进了神话大世界工作。他的工作就是寻找并搜罗浚县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将它们包装后卖给游客。泥咕咕作为浚县民间工艺品的一绝,柴秀建当然不会忘记对它的寻找和挖掘。为了精选细挑出自己想要的泥塑作品,柴秀建在东、西杨玘屯不知转了几遍,几经比较后选定了王蓝田老先生的作品,并和他达成了代销协议。1998年,柴秀建在《中国艺术书画报》上看到北京要举办首届艺术博览会。他意识到,这是泥咕咕“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于是和王学锋(另一位泥咕咕传承人、王蓝田之子)带着8箱泥咕咕来到北京。这样,泥咕咕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的博览会上。
泥咕咕在博览会上很受欢迎,这让柴秀建看到了民间工艺品的巨大艺术魅力。从北京回来后,柴秀建开始自己摸索学做泥狮子。“看别人随便把泥巴揉捏几下,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就出现了,自己揉捏一番后泥巴却变成了‘四不像’,这才发现自己属于那种眼高手低型。绘画和泥塑虽然都是艺术,但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最后我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最基本的手法做起。”谈起自己初学泥塑时的趣事,柴秀建有些不好意思。
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柴秀建终于做出了两箱泥狮子。为了检验自己的手艺,2000年5月,柴秀建带着他的两箱泥狮子到北京找市场。搞过泥塑销售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泥塑创作界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子,给自己的作品找个“婆家”并非易事。
“不知是我的运气好,还是作品真不错,最后,北京华都饭店展示柜决定帮我代销一箱,红桥批发市场帮我代销一箱。自己的处女作能顺利‘出嫁’,也给我这个制作者增加了信心。”柴秀建开玩笑地自嘲。“这次进京给了我信心,也给了我压力。答应给我代销的两家负责人都说我的作品样式太单一,色彩太单调,要求下一批作品必须改进、创新。”柴秀建回忆说。
为了克服样式过于单一的缺点,在北京期间,柴秀建多次到动物园看狮子,因为没有泥巴在手,就先把它们随意摆出的各种姿态在纸上画下来,回家再用泥照着捏。还买了一大堆石雕方面的书带回家,以期能借助石雕艺术给我一些启发。就这样,柴秀建‘手下’狮子的姿态越来越多,克服了创作初期样式单一的缺点。除了在样式上创新外,在色彩上柴秀建也改变了以往单调的以黑打底的传统模式,调配出不同的颜色,进行不同的搭配。第二批作品一送到北京,就受到很多中外游客的喜爱,柴秀建第一步的创新成功了。
尝到创新的甜头后,柴秀建一心想在创新上下工夫,渐渐远离了传统。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新认识的一位清华大学工艺美院教授告诉他,泥咕咕属于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民间历千年而不失传,表明它具有深厚的生存土壤,也有其旺盛的艺术魅力。创新固然重要,但不能抛开“根”,丢掉地方特色。一句话将柴秀建点醒,改变了他以后的创作生活。在以后的创作中,柴秀建特别注意将创新同传统相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保留传统。
柴秀建喜欢秦、汉、唐这三朝的历史,也喜欢他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地震的成因类型.docx
- 地震动水压力 - 2024-08-08T095822.160.doc
- 促成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pptx
- 萃取操作安全生产.doc
- 村庄规划-课程标准.doc
- 措施项目清单计价.pptx
- 答案1(隋唐五代).docx
- 答案2(魏晋南北朝).docx
- 答案3(魏晋南北朝).docx
- 大巴世界360文学.docx
- 北京大学药理学课件第四十四章--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pptx
- 20115al corporation-申说明订阅图片任务组2214 an632.pdf
- 周新闻稿-品牌故事版.pdf
- 说明m1 xx markscheme biology sl paper 2生物学纸2TZ1.pdf
- 没有什么让害怕课程计划1nothing scares med38吓到.pdf
- vcds隐藏功能技术说明.pdf
- 坚定资源持续竞争优势杰jay barneyrabbit xu shi.pdf
- 说明确保卡并带上个趋势client当场选择哪种与它们相关reclaim responsibility收回责任.pdf
- 合创生产计划优化系统httc.pdf
- 房屋课程计划级araz lamyhouse.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