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作者写“杨树”、“采莲”、“江南”等意象掌握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2、通过分析作者的内心世界,掌握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3、通过抓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作者心灵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掌握文中的“杨树”、“采莲”、“江南”等意象内涵探究作者的心灵世界。

教学难点

通过抓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作者心灵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虽有学习散文的经验,对散文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对作品的深度鉴赏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培养学生阅读写景散文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深度挖掘教材能力,多维度准确解读课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四课,文前有《故都的秋》,文后有《我与地坛》这样的优秀名篇,这三篇课文都蕴含这一定的哲理,要真正的读懂这三篇课文,不仅需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挖文本,走进作者的真正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PPT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朱自清先生出生在绍兴,后随父定居扬州,后来自称自己是“扬州人”,可见朱自清先生对扬州的喜爱和怀念。当先生内心“颇不宁静”的时候,先生想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净土,能让自己内心得到片刻的宁静。就这样,作者与清华园里的荷塘才生了这段缘分,有了我们这片《荷塘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塘月色》,探究那片能让先生的内心得以宁静的净土,也探究在这片净土里作者是否能真正得到宁静?

二、探究现实中的世界

学生活动一:

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内容,探究作者现实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文本: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学生分析:抓关键句和关键词。

比如第1句:“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解析:现实中的世界令作者心烦意乱,浮躁不安,不想待。

比如第2句:“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解析:夜晚令作者心里宁静,白天却不一样。

比如第3句:“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解析: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样的,晚上令作者宁静,令作者自由。

比如第4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解析:夜晚让作者宁静,感到自由。

小结:白天作者被俗事缠身,这些事情令作者痛苦,使作者心烦意乱,浮躁不安,感觉自己没有人身自由,被束缚着。晚上游到荷塘,荷塘能使作者内心获得片刻宁静,感觉自己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由此可见,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种“压抑、心烦、痛苦”的世界。当然,作者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

补充写作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探究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主要是为后面探究作者寻找心灵的净土做铺垫。而如何探寻作者现实世界的样子,主要着眼于文本的细节。

探究作者的心灵世界

学生活动二:

探究作者如何排遣心中的“不宁静”?

寻找作者游荷塘的路线。

学生阅读文本:

线路变化:家——小煤屑路——荷塘——荷塘四周——家

情感变化:不宁静淡淡忧愁——喜悦——淡淡忧愁——忧愁

小结:排遣心中的“不宁静”就是从家出来去游赏荷塘,通过游赏荷塘排遣心中的忧愁,借景消情。在游荷塘的过程中,不宁静的心情虽然得到短暂的排遣,但最终还是没有完全得到解脱,最后还是带着忧愁的心情回到家中这个起点。

月与荷塘——心灵世界

思考1:月的变化与作者心情的变化有何联系?

解析:淡月——满月

淡淡喜悦——喜悦

思考2:满月下的荷塘是什么样子?这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关联?

解析:荷叶——荷花——荷香

小结:荷本身就象征文人雅士的高洁品性,作者写月下荷塘及荷塘里的荷花,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就像荷花一样,即使生活在污泥中,也是洁白无瑕,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塘里的荷花美丽迷人,荷香清香四溢,此时,作者完全沉浸在这一片荷塘里,人与荷塘融为一体,达到了忘我之境,忘记了身外一切,获得了心灵的慰藉,精神上得到了片刻宁静,这就是作者要寻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