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解析完整版.pptx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君子的修身进德入门书——《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张践

一、《大学》一书及其作者

《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42篇)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唐代韩愈和李翱提倡道学,开始重视《大学》,但并未单独加以强调。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大力提倡理学,开始重视《大学》、《中庸》中的性理之学,将其与《论语》、《孟子》并重。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的入手之书,是南宋朱熹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不同于今日之大学,只学具体科学知识其人格然是小学。(诚信缺失、个人主义膨胀、功利主义至上、生活目标丧失……)

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构完成理学体系。同时他也特别重视《大学》在儒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放在《四书》之首。他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卷十四)可见《大学》是古代君子修身进德的入门书。

关于《大学》的作用,他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关于《大学》的作者,古代一般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约前505-435年)。曾子小孔子46岁,其父曾晳也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年轻时就以孝敬父母著名,“孔子以为能通孝道”,《孝经》为曾参所做。同时曾子在学习上最能体会孔子的思想。有一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所有学生中只有曾子明白就是“忠恕而已矣”。传说《论语》也是曾子率弟子集结而成。所以曾子后世称为“宗圣”。

《大学》的结构分成经一章,传十章,共1700余字,是《四书》中最短的。朱熹认为,经为孔子所说,概述全书要旨,后边的传则是曾子所说,分段一一说明经的要旨。不过在传的第五部分格物致知,朱熹认为原文由所缺漏,故自己加上了一段。对于这一段,后世的学者有不同理解。

《大学》的核心架构就是“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是全书的核心价值,“八条目”则是对于实现“三纲领”方法的及具体阐述。在“经”中孔子已经对“三纲八目”作了说明,到了后边的“传”中,曾子进一步逐条加以展开,形成了以一种双螺旋结构。

二、经:大学之道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阐明了道德修养的根本和路径。“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光明道德”彰显德性,第二层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在亲民”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亲近自己的人民,第二种则作“新”解,就是人民“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这完全是儒家“修己”、“安人”的道德修养路径。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止于至善”,即道德的完美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句话凸显了儒家道德修养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道德教化不仅在于协调人际关系,更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家园建设。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自己的终极价值设定在此岸世界之内,那么道德的完善就是人们精神的终极追求。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人们的精神才能实现定、安、静、止。

当代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余英时先生指出:“当代社会的危机正在于动而不静,进而不止,富而不安,乱而不定”。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弊病,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人们心灵中定安静止的终极价值,造成幸福感缺失。市场经济本身没有精神价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信仰宗教,在彼岸世界找到了精神的皈依,而中国人则只能此岸世界的道德生活寻找精神的皈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国历史上不仅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不过所指不同。“道”由道路“引申”而来,指事务发展的根本规律。儒家的“道”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道,这是办好一切事物的根本。

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路径,也是儒家思想展开的路径。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一种道德伦理学说,如何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推展为治国方略,八条目可以说是最经典的说明。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文档评论(0)

139****225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