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ppt-王晓芬.ppt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王晓芬一备课篇主题一研读课标主题二钻研教材主题三了解学生主题四设计练习主题五撰写教案主题六集体备课备课,首先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重视上课、准备上课——谨慎而为,态度决定行动;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准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精神”“思想”除了一贯的“爱岗敬业”外,还有一层就是“新课程理念”,即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怎样做才符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呢?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是看不见的准备,这种准备是上位的,看似无用,却无所不用;撰写教案、设计练习等,是看得见的准备,瞄准“有用、有效”;集体备课则是群策群力的准备(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个体再备而用是目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是归宿)。这三方面的准备和谐统一,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主题一:研读课标(磨刀不误砍柴工)怎样研读课标呢?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1)确立三维目标。(2)熟记学段目标。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一节课。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4、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主题二: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一)解读文本,充分与编者、作者对话。(二)读教参,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主题三:了解学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怎样了解、分析学生呢?(一)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二)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1、从心理学中了解。相同年龄的孩子,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即“大同小异”。2、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3、从预习反馈中了解。4、就课题(或在预习中提出不懂得问题)提出问题。5、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内容了解。(三)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主题四:设计练习练习,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综合练习,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十分有益。主题五:撰写教案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的资源库。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上课篇主题一讲授的技能主题二提问的技能主题三倾听的技能主题四观察的技能主题五点拨的技能主题六情境创设技能主题七课堂调控技能主题二提问的技能课堂提问的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重数量,轻质量。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这些提问重形式轻实效,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并无实效。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7、提问措辞不清,指向不明,学生难以理解。提问时叙述过快或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辞,使学生不明其意。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思考时间。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听课篇主题一为师,从听课开始主题二准备,带着思想进课堂主题三视角,因听课者不同而不同主题四联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9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