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写作学》期末复习资料初稿:金纯怡设计:蒋霄
《基础写作》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写作的生成的三个阶段:1.前语言媒介阶段2.口语媒介阶段3.语言符号
媒介阶段
名词解释写作是作者以书面语言文字作媒介,以社会生活
二、写作的内涵():
为原料,以创制文章(或著作)为目标的一种精神劳动。
三.写作活动系统的构成要素(8个):1.动力要素2.写作主体要素3.对象要
素4.方法要素5.媒介要素6.产品要素7.读者要素8.功能要素
四.写作活动历时性的四个环节:1.采撷2.构思3.表达4.修改
填空填空论述,结合作品
五.写作活动的特殊属性()
务必看书1.人文性2.符号性3.个体性4.创造性5.实践性6.
综合性
专题二
一.写作主体与作者的区别和联系
写作主体:进行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作者: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就是该作品的实际撰写者、署名者,但是,在现
代社会中,“作品”和“作者”名实分离的情况是极为常见的。如,秘书为领导
写的发言稿等
具体展开:“作者”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作品”而言的,“作者”的概念是从写
作成品的角度来说的,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把从事写作活动的人称为“写作主
体”是把写作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简而言之,“作者”和“写作主体”这两个概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它们
有时候是同一的,有时候又是分离的。
1
《写作学》期末复习资料初稿:金纯怡设计:蒋霄
“作者”的意思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相对于文章成品而言的,他是文章或作品
的撰写者、原创者,也是法律意义上的该文章或作品的完整著作权的拥有者。或
者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文章或作品存在,就必然有其“作者”存在。另一种是相
对于个人而言的,“作者”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虽然文章或作品同样是由某个
人完成的,但他是代表着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意志创作,该文章或作品的法律责
任也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来承担。所以也叫“拟制作者”。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
就是公文写作活动。无论公文是由哪个具体个人“执笔”完成的,他都是代表着
机关单位的意志,该公文的责任由该发文机关负责而不是由“执笔”者负责。例
如行政公文“命令(令)”都是以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名义签署发布的(主席令、
省长令、部长令等),但签发人是代表着他所在那一级政府机关的意志而非他个
人的意志,因此该“命令(令)”的作者就是签发人代表的那个机关。写
作主体就不同了,从行为过程的角度来说,写作主体只有在写作活动中才存在,
才有实际意义。他是写作活动的直接启动者、策划者、操纵者和实践者,写作活
动一旦结束,写作主体的使命也结束,他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顺理成章地转化
成“作者”存在或者说已经不存在了。显然,“写作主体”与“作者”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却不是对等的概念。前者的概念比后者更宽泛,更具有动态特征。
二.为什么写?(3个原因):1.缘情而写2.因事而写3.受命而写
三.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1.生活素养2.学识修养3.信息素养4.人格品味:
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
四.写作主体的基本能力
1.观察能力:
①定义:就是运用感觉器官去仔细地体味,考察,探测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②作用:(1)观察是积累获取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
(2)引发、激起写作的冲动和欲望
③方法:(1)观形察神法:人:由形入神,神似重于形似
景物:①定向观察②多角度观察
(2)分类比较法:
①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抓住它们的差别
②将不同类型甚至相反类的事物对比,突出其鲜明的物性关系
③将某一事物放在不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作比较,以捕捉其特征的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