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药性理论简答题.pdf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2药性理论-常见简答题

来自《中药学习题集》

(1、何谓四气?四气是如何产生的?)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

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这

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疗疾

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

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

对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热证,有清热泻火、消肿解毒作用,即表明其具有寒

凉之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对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即表明其具有温

热之性。

(2、四气表示药物对人体有何效用?)

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对机体的效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

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

阳、温经通络及回阳救逆等作用。

四气对人体作用也有两面性,上述是正确应用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倘若

应用不当,其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的一面即可出现。此时,寒凉性有伤阳助寒

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3、简述四气的具体表述形式和阴阳属性)

1/14

寒、热、温、凉、平,是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

五种外,又常按四气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区分,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微寒、

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共同性

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又可分阴阳。温次于热,温为阳中之阴,热为阳中之

阳;凉次于寒,凉为阴中之阳,寒为阴中之阴。

(4、简述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性寒热与八

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次上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高层次上的抽象。药性寒热

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完全说明药物

的具体作用,故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具体

药物性寒或性热的特点。如附子与干姜虽均性热,而附子善回阳救逆,干姜则

温中散寒为长。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性质,它只反应药物作用性质的

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必须与五味、升降浮沉等相结合,方能全面认识与

掌握药性。(5、简述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学习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

高热,投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附子、干姜等。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

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

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6、何谓五味?五味是如何产生的?)

2/14

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

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

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如黄连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乌梅味酸、芒

硝味咸等。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

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

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于是,在遇到用口尝滋味不

能解释药物的效用时,便依据上述规律反推其味,所推出的味与口尝的味无关

系。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味只能

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而据发表透散多辛味的

原则,则赋于其辛味。如此,葛根的药味不只甘,而且有辛。经过无

文档评论(0)

叶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博士研究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