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植被与环境)+校园秋色寻踪与造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docxVIP

植被(植被与环境)+校园秋色寻踪与造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校园秋色寻踪与造景

——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与环境教学设计

一、课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表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

1.区域认知:各种气候类型、干湿地区等环境下,形成对应的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被类型。

2.综合思维:热量、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明确植被特征是环境适应的结果,植物对自然环境有指示作用。

3.人地协调:结合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珍惜天然植被,因地制宜,选择本地物种营造人工植被,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4.地理实践力:借助校园实践,和图像、视频、VR全景影像等多媒体技术,识别不同环境(不同光水热组合的地区)形成的不同的植被特征,如垂直结构、生长形态特征等。通过植被特征,识别植被类型、推测植被生长环境特征。

三、核心教学流程

1.课前校园研学(植物调查)成果分享

学生活动1(研学成果展示):校园环境特征分析(区域认知),学生通过校园所属地理位置,资料查询,明确校园所处地区爹干湿状况、热量状况,确定本地气候特征,对应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

校园微观环境分析,学生选取调查的区域,采集相关的景观照片(整体景观图,局部景观图,植物景观图等),对局部微环境进行观测和记录,包括土壤状况(颗粒结构、土壤颜色、水分状况等)、采光条件(周边建筑分布、高度,对光照影响等)、地形条件(坡度、坡向、起伏状况等)、小气候环境(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群落分层结构状况(是否包含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等内容。

微环境(样地)中,对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进行调查,记录其高度、叶片特征、根系、覆盖度、长势状况等生态特征。

学生活动2(研学成果展示):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观察校园植物的长势特征,通过观察其根、茎、叶、花、果等植物特征,分析其长势与环境的关系,认识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光、热、水、土等)形成适应性特征,体现植物对环境具有的指示作用。如中庭的两棵桂花树形态对比,操场边上樱花树开花时间先后,校道上米仔兰长势差异……这些地方由于建筑布局、采光条件、土壤水分差异,导致树冠长势、花期的差异。

学生活动3(研学成果展示):学生在校园(样地)中,分析特定范围内,植物群落多样性状况,调查该植物群落生长环境(小尺度环境)生境特征,如建筑密度和高度对光照影响、土壤颜色和性状、植物覆盖率等,调查区域内植物种类及其长势特征、群落结构组成及植物产地比例等,并结合景观图进行介绍。

导入:通过一周时间的校园植物调查,大家在校园景观中是否有感受到秋天?展示同一时间,北方秋天森林落叶景观,对比此时校园植被景观,为何我们这里的植物并没有形成黄色或红色的落叶?我们先从植物最显著的特征开始,来寻找答案。

2.探究一:植物叶片观察

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特征,并对环境形成指示作用的呢?

材料:(本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校园中采摘乡土植物(常绿阔叶)的叶片(乔木—白兰树,灌木—鹅掌藤,地被植物—莲叶)。

学生活动:分组,观察植物叶片,观察其叶面积、叶面质感等特征,分析它们具有哪些共性特征,这些特征如何适应本地气候环境,并构建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思维过程。展示成果。

对比其他环境下的植物叶片特征(亚寒带地区针叶树、盐碱地碱蓬、干旱地区多肉植物等景观图片),这些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形成其环境适应特征或者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从叶面到根系,不同环境下的地带性植物的根系,同样具有环境适应性,景观图片举例,如睡莲、落羽杉、骆驼刺等,根系形态适应土壤中的水分特征。

小结: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特征,同一特定环境中,共同生长的植物的整体,被称为自然植被,而我们校园中所有之物的整体,被称为人工植被。

3.探究二:自然植被的“生存法则”(以我国海南岛热带雨林为例)

材料:我国热带雨林、热量带、干湿地区分布示意图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我国热量带、干湿地区分布示意图及热带雨林在我国分布区等信息,推导出热带雨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及西南部低海拔地区,在较大尺度空间上占据一定的范围,形成一定的地带性特征。这些区域具有相似的水热条件,高温、多雨,因而形成相近的植被类型——雨林。

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的气候类型分布,进一步推导,赤道附近也有热带雨林分布,世界范围内,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地区,形成相似的植被类型,明确植被的概念和关键词:一定的地方、成群共同生长、天然的稳定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VR全景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景观)——垂直结构复杂各种雨林奇异景观(茎花——大果榕、附生——巢蕨、绞杀——榕树、木质茎蕨类——白桫椤等);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