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5完整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情况

【摘要】:糖尿病(DM)是一种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热量过剩、运动不足、肥胖、心理压力等共同作用下,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后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有糖尿病患者接近3000万,其中95%为2型糖尿病。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来控制血糖,而治疗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药物;分类;应用

【正文】:

?1?糖尿病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1.1?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因为胰岛素(Insulin)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继发脂肪、水、电解质代谢障碍[1]。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又称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又称2型)。

??1.2?糖尿病的现状?我国糖尿病及其发病的现状凸显为高患病率,低知晓率。2001年中华医学糖尿病分会组织对糖尿病并发症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眼及肾病者约占1/3,神经病变占半数以上。

2004年数据表明,全球约64%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未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的7%。目前糖尿病低达标率更是全球性的突出问题。下面将分别介绍1型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最新治疗进展。

???1.3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机体对胰岛素多种抗原成分免疫欠耐受,最终导致了胰岛素的绝对缺乏。目前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终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近几年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如异种移植、新型胰岛素及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疫苗、基因免疫治疗以及致病基因的破译等方面的研究为1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

???2型糖尿病是指尚有一定程度胰岛素分泌的糖尿病,但其程度可从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素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胰岛素抵抗[3]。这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一般为后天因素造成。它可以导致眼睛、足、肾脏、心脏、神经系统、血管系统等多脏器和系统发生病变。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使糖尿病防治从单纯降糖转向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能够综合防治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与其相关的猝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使用针对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腺β细胞功能的降糖药物已成为控制2型糖尿病新策略的共识[4]。

2?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糖尿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或手段能治愈,只能控制血糖达到一定的范围从而降低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降血糖的药物种类还是很多的,以下将把常见糖尿病药物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1?胰岛素、胰岛素的剂型、胰岛素类似物及胰岛素受体激动剂

胰岛素类似物及胰岛素受体激动剂

2.1.1?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及重组人胰岛素三类。动物胰岛素大多用猪或牛的胰腺提取,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是由DNA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安全性更高。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最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药物之一。

?????自1921年人类首次成功提取胰岛素以来,历经80年,从早期动物胰岛素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由普通结晶胰岛素到单组分胰岛素,直至现在的胰岛素类似物,无不贯穿胰岛素结构和纯度的变化[5],在胰岛素的来源、纯度、作用时间、效价及制备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有关胰岛素生产工艺及剂型的研究也一直在深入进行着,胰岛素及其制剂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外约有各种胰岛素制剂四十余种[6],各种胰岛素相关产品相继问世,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2.1.2?胰岛素的剂型

??????过去主要以注射给药,给长期用药的病人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且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存在起效慢的缺点,长效胰岛素则由释药不稳定易产生低血糖症状。多年来世界各国药物学家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方式新剂型的研究,涉及的剂型品种有滴鼻剂、滴眼剂、口服或口腔粘膜吸收给药制剂、肺部吸入给药制剂、透皮制剂和新型注射剂等。

???2.1.2?.1口服制剂尽管口服是胰岛素理想的给药方式,但自从人类发现胰岛素,这种给药途径一直未获成功,主要问题在于:(1)胰岛素为多肽链,直接口服将被胃肠道消化酶降解失活,口服生物利用度一般小于0.5%;(2)胰岛素分子量较大,难以通过肠道吸收屏障;(3)胰岛素具有复杂的决定其生物活性的内在结构,制备过程中破坏胰岛素构象稳定性都将导致胰岛素失活。因而口服胰岛素的研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3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