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园区建设规范》征求意见.docx

《低碳园区建设规范》征求意见.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T/HBAEPIXXX—2024

低碳园区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碳园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改造科技及工业园区的低碳建设工作及评价体系。注:其他产业聚集区、创业园区、孵化园区以及企业级园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119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2478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29455照明设施经济运行

GB/T35626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

GB/T40994智慧城市智慧多功能杆服务功能与运行管理规范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低碳园区low-carbonpark

园区系统在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前提下,以系统产生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产出。

3.2智慧多功能杆intelligentmultifunctionalpole

由杆体、综合箱和综合管道等模块组成,可挂载两种及以上设备,与系统平台联网,实现或支撑实现智能照明、环境监测、气象监测等城市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新型公共基础设施。

4建设基本要求

4.1园区边界清晰,生产经营正常,且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4.2园区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总量要求。

4.3园区应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鼓励建立监测管理平台。

4.4园区应有履行低碳发展工作职责的部门或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5建设措施

5.1基础设施系统

5.1.1园区内公共照明宜采用分区集中控制,公共场所、道路照明设施等应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感应

2

T/HBAEPIXXX—2024

控制技术,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灯具,照明设施的运行应符合GB/T29455-2012等的规定,对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GB/T35626-2017的规定。

5.1.2园区内宜采用具有低碳功能的智慧多功能杆,其功能和运行管理符合GB/T40994-2021等的规定。

5.1.3园区种植的绿植宜选用本地生态气候特征的植被系统,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所在城市区域的平均森林覆盖率,绿化灌溉系统宜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

5.1.4根据园区具体情况,推进雨水分流,中水、再生水利用和雨水集蓄利用。

5.2建筑系统

5.2.1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应分别按照GB/T50378-2019、GB/T50878-2013中二星及以上标准建设,并按GB55015-2021实施建筑碳排放计算,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

5.2.2鼓励既有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扩建、改造建筑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

5.2.3建筑尽可能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屋顶。

5.2.4给排水系统的器材、器具采用水效等级2级及以上的产品,空调冷却水系统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

5.3交通系统

5.3.1园区应优化区域内短驳车站点、共享单车网点,推动园区企业优先利用低碳的公共交通。

5.3.2园区宜配置新能源通勤车辆、新能源环卫车辆。

5.3.3园区及企业应建设必要的充电桩设施,鼓励员工低碳出行。

5.4能源系统

5.4.1园区及企业宜优先利用资源禀赋,优化升级清洁能源结构,建设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有条件的企业宜建设生物质能源。

5.4.2园区及企业优先采用智能微网、储能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分布式能源、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

5.4.3园区及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余能应优先采取回收和再利用措施。

5.5生产系统

5.5.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应满足清洁生产水平等级要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5.2企业应合理采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减少废、污物及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

5.5.3企业应按照GB17167-2006、GB/T24789-202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