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整功能;本章重要内容;目的与要求;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整功能;神经系统的构成;细胞体
神经细胞(神经元)树突
神经组织轴突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分类
感觉神经元:将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运动神经元:将信息由中枢传向外周。
中间神经元:介于上述两类神经元之间。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绝大部分属于中间神经元。;形态:
多样,细胞很小,但数量较多,约为神经元的6--10倍。
功能:
(1)转运功能:构成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代谢物质的“转运站”。
(2)参与血脑屏障的构成。
(3)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
(4)弥补神经元的缺损。
(5)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整等等。;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整功能;1、神经冲动的产生
2、神经冲动的传导
无髓鞘神经纤维:局部电流
有髓鞘神经纤维:跳跃传导
;1、生理完整性
神经纤维在构造上和生理功能上必须都是完整的
2、绝缘性:髓鞘的绝缘作用所致
3、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
可同步向两侧方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在合适的条件下,以50-100HZ的电
脉冲持续刺激12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产生和传导冲动。;突触及突触传递;①化学性突触传递突触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导致后膜去极化效应(Na+通透性升高)。
克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克制性递质导致后膜超极化效应(Cl-通透性升高)。;②电突触传递
在哺乳动物的脊髓、海马和下丘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之间,广泛存在着相称数量的电突触。
构造基础:
细胞的缝隙连接,即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特点:
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其间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传递。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即突触延搁)。;;?传入纤维信息进入脊髓后,首先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首先发出其侧支兴奋另一克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克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克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整功能;
一般感觉:触、压、痛等
本体感觉:肌肉张力长度,关节位置
内脏感觉:血压、渗透压、酸碱度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平衡等;感受器:
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某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构造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感官:
带有特殊装置的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合适刺激
?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感觉模态;光感受器及其信息处理;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调整系统——晶状体(曲度变化,通过睫状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依次进入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进行折光,并聚焦于视网膜,形成倒立图像。
?强光与色光刺激视锥细胞兴奋;弱光刺激视杆细胞兴奋。
?兴奋沿视神经传到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并根据习惯形成正立图像。
;听觉;感受装置
?直线加速度:椭圆囊;球囊。
?旋转(角)加速度: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
产生机制
?直线加速度刺激球囊椭圆囊的毛细胞兴奋,并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中枢,产生向前或向后感觉。
?旋转加速度刺激对应半规管中的壶腹嵴,刺激其中的毛细胞兴奋,并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中枢,产生旋转感觉。
;本体感受器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整功能;脊髓运动神经元
一块肌肉一般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脊髓反射的感觉传入;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反射。;膝跳反射;当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脑干网状构造:脑干中有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神经元构成的脑区,其间穿行着各类走向不一样的神经纤维呈网状。
作用:对肌紧张的调控;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停地调整不一样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毕多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因身体姿势变化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新调配);状态反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