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VIP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以下为晚清部分进口商品数据,这些现象()

A.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C.缘于外国商品竞争力强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2.1840年《泰晤士报》报道林则徐的销烟为“暴力手段”,是“失败的”,“‘走私犯’和‘鸦片吸食者’被囚禁、虐待并施以酷刑”,“清政府官员是最罪恶的群体,他们默许纵容走私行为却可以逃避惩罚”。这些报道()

A.改变了之后中英关系的走向 B.对战争爆发起推波助澜作用

C.真实还原了中国的禁烟运动 D.揭示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

3.鸦片战争后,魏源从世界历史地理结构中感知到“西夷”对中国边疆的冲击,“鄂(俄)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面对“西夷”在清王朝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形成的侵略态势,魏源提出“以守为攻,以守为款”的积极防御策略。这表明,魏源()

A.对鸦片战争失败有了深刻反思 B.摒弃了传统华夷狭隘观念

C.认识到晚清器物改造的重要性 D.意识到民族危机的紧迫性

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5.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学术文化有了明显变化。一部分较开明的官吏和知识分子继承并发扬了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意研究实际问题,要求了解外国情况和改革国内政治。同时,研究边疆历史、地理的作品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A.时人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变法维新成为社会潮流

C.时人转向对本朝边疆历史研究 D.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

6.晚清某官员在浙江惨败、江苏危急时承认:“逆船乘风扬帆,虽数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调拨接引,陆路则狭窄难行,水路则河狭船小,行走亦复迟滞。彼处之救兵未来,而此处之守兵已溃。”该官员参与的这场战争()

A.促使中国政府开展政治变革 B.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彰显了农民运动的革命精神 D.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7.下面是清朝某位皇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隐含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B.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反映清廷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承认中英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8.19世纪中叶以来,传教士的书业新技术由南洋到广东、宁波直至上海转移,江南书业由苏杭等地向上海转移。由此,上海逐渐成为西法印刷中心、全国出版业中心和最大的图书市场。据此可知,上海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

A.深受经济和时局变动的影响 B.巩固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C.主要依赖西方印刷技术传入 D.推动了大众文化传媒的普及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英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塞其害,师其长,彼且为我富强:舍其长,甘其害,我乌制彼胜败。”据此可知,该书()

A.主要介绍西方军事体制 B.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C.主张学习英国政治制度 D.体现了鲜明的忧患意识

10.1759年,某英商赴天津控告粤海关勒索,要求宁波开口通商。乾隆认为“番商立意把持,必欲去粤向浙,情理亦属可恶”,不但不准别口通商,而且将其圈禁澳门。由此可知()

A.英国商人企图垄断中外贸易 B.英国已经威胁到中国主权

C.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出现松动 D.统治者秉持天朝上国理念

11.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银元流入中国,而1808年到1856年之间,则有3.84亿银元流出中国。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丝银贸易发展 B.棉纺织品在中国倾销

C.鸦片大量输入 D.茶叶等大量输往美国

12.1848年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初刻时,士林间反应冷淡,因书中对英国多有正面述评,被时人认作“颇张大英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才逐渐扩大,成为国人直面世界的启蒙书。这反映出()

A.时人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列强侵略激起民众抵制

C.当时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D.国人思想解放逐渐深入

13.下表为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康朝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瀛寰志略》

徐继金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A.开始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B.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C.引发了道光皇帝的强烈关注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4.《南京条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