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6.桑蚕茧(干茧)分级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丝绸与花样的相得益彰-范存良
范存良原苏州丝绸印花厂副厂长、总设计师范存良,197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主攻品设计、开发。1978-1980年连续3年在全国丝绸评比中获设计优秀奖,同期所设计的花样出口订货数量在全国名列前三。1984-1198范存良年,长驻中国丝绸公司德代表处工作,负责花色品种调研,赴英、法、意、瑞士和比利时等国学交流并参与设计。1986年初任苏州丝绸印花厂总设计师和副厂长。所主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格真丝印花
范存良
绸获江苏省199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仿提花印花丝绸获江苏省1988年度优秀专利实施项目“佳利奖发明奖三等奖。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其中《印花自动调浆配色系统的化圾收》一文被纺织工程学会和中国丝绸协会评为1995年度优秀论文所著《西欧时装与花色》由《丝绸》杂志社出版。曾兼任《丝绸》编窜员、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理事。1980年被授予“全国设计能手”称号(464国仅3人);1979年、1983年两次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1984年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987年获“全国纺织产品首届最佳设计工作者称号(全国丝绸行业仅有4人);1988年获“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获江苏省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198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临摹了两三年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非常多的困难我194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母亲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喜欢画画。父亲在苏州书楼画社画国画。1959年我刚刚进入工厂的时候,条件是十分简陋的,它大概是在1957、1958年左右匆忙建起来的,所以工厂里所有的设备都很落后,学徒大多是中学生,年纪很小。我有一个同学也在这个工厂,当时的工厂需要选拔人才进行培养,他就把我推荐给了厂长。同年,我就被送到上海的一家工厂进行培训了。这家厂是上海外贸方面的工厂,当时上海有一家著名的技术研究所,坐落在外滩,这家研究所里的设专门负责做出口产品。计人员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留下来的老一辈技术人才,是经过重重竞争才留下的精英。国家也十分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所以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管理。我们常有机会去那个研究所进行学习,到后来就养成了每周去一次的习惯,去了之后,我们就站在一旁看他们创作图案,看他们如何进行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到后来,条件变得更好了,每个月公司都会对研究所人员所设计的作品进行挑选,选中的作品就会送到我们所在的工厂来制版、配色,印成样品,然后再推销出去。于是,每天下班之后,我们就在他们描稿工序室边的一个房间,把他们的作品一张一张地临摹下来。我们不是美术学院毕业的,都是学徒,所以当时也没有其他的途径,只能临摹。如果这一张没画好,那就再来一张。临摹了两三年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非常多的困难,在那个阶段我们吃不饱饭,晚上
设计纹样,1975年,苏州
还要加班干活,但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之后,我们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单位去了。如果一个人仅仅会设计,不懂得生产工艺,那这样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回来之后,我搞了一些设计,大多没有被用上。因为在我们学到的东西中,缺少了把纸样做成产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很多技术力量才能做出来。所以我们在回去之后也很无奈,就只能硬着头皮慢慢去学习和掌握每一道工序,尝试着把纸样上的花型色彩搬到丝绸上去。所以,那时候不单单要设计,还要熟悉所有的工艺过程,再投入生产。这样操作下来,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深入生产的核心部分,既掌握了设计,又明白了工艺,这是在工艺美术
范存良与设计人员探讨图案设计的流行趋势,1983年,苏州
这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如果个人仅仅会设计不懂得生产工艺那这样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或者会导致在生产出来之后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在经过长时间的磨炼之后,在这一点上很少有人能和我们相比。当时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明白这一套做法,因为在当时的美术专业里,是没有设置这个课程的,在大概五到六年之后,他们才慢慢适应工厂的实际。后来批批的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工慢慢地就成了工厂里的主力军,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恰好是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苏州有一个隶属于江苏丝绸与花样的相得益彰省的丝绸研究所,后来有一段时间,省里的意思是将设计员都集中起来。于是,1965年,我就被调到这个研究所工作了一年,这一年对于我来说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接触了许多来自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并且接触到了很多国外的资料,学到9了很多。到了“文革”快结束的时候,上级又把我们这些人3(R全部调回了工厂,从那之后,我就一直在工厂工作。粉碎“四人帮”之后,工厂里要选拔一些人到大学进修,我就是第一批。1978年,我被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去进修了年,我在这里接触到了一些老一辈的教授,他们是庞薰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