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课件:第3章不等式(共21张PPT).ppt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课件:第3章不等式(共21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等式”说课提纲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六安一中的教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思考:“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6.1节,它是在初中学习了实数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初步知识的基础上,为较系统地学习不等式所作的最好铺垫,其中实数的运算性质和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整个内容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其形成过程的不良习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对结论的引出,改变了教材中直接给出结论的做法,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转化,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逐步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作差”这一转化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由于授课对象为省示范高中的学生,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因而对教材中的例题有所补充,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逐步深化和拓宽。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的概念,理解并初步掌握“作差比较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会“转化”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结合实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4、教学重点、难点“作差”是比较两实数大小的重要方法,对以后的不等式学习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作差后的变形及结果的符号判断,其手段多种多样,则为本节课的难点。但难点不可能在本节课完全解决,只能初步涉及,待以后的不等式证明中逐步得到解决。二、说教学方法这节课的内容看起来比较平淡,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差比较法,若在教学中直接给出结论,虽然学生可以接受,但不能真正体会到“作差”这一转化方法的重要意义,导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发生,这显然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相违背,也不符合教学论中的过程性原则;若从理论上对其加以解释、证明,又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接受。因而,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突出“作差”这一转化的形成过程。这样的处理方法,符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同时,在教学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也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多媒体课件是较为合理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课堂效率的目的。三、说学法指导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而且更要教给学生“会学”。本节课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设疑—尝试—解决”这种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由轻而易举地解决“3与2”、“2与-1”、“-1与-3”的大小比较问题,到很难直接比较“(x+2))(x+1)与(x-3)(x+6)”大小,从而产生疑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尝试,直到解决问题。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新课引入:①列举“等”与“不等”的具体例子,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现实世界中万物间的辩证与统一。②让学生根据语言叙述列不等式,目的是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作差比较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分成四个环节。①由易到难,设置情境。先让学生比较3与2、2与-1、-1与-3的大小,较为容易;再比较(x+2))(x+1)与(x-3)(x+6)的大小,学生感到难以直接比较。②提出问题,鼓励尝试:

直接比较,能否把这个问题加以转化呢?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比较(1)、(2)、(3)题

文档评论(0)

韩翠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档 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