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14年西医综合试题答案详解
一、A型题
1.【标准答案】C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
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例如肢体被火灼痛(伤害性刺激)时立即回撤的动作就是一种反射。机体的生
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的调节,饭后血糖水平稳态是靠胰岛素调节,女性月经是靠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影响。
2.【标准答案】C
参照教材∶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吸收和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都是通过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体实现的。《此知识点为高频考点,连续数年出真题,需牢记掌握。)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
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
的跨膜转运方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和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的主动吸收就是一个典型的继发性主动转
运。它是由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和钠泵的耦联活动而完成的。
3.【标准答案】D
参照教材∶若将细胞外液中的Na用其他物质取代或给予钠通道阻断剂TTX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
将下降或消失。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
为该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当电位差驱动力增加到与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电-化学驱动力即为零,此时该
离子的净扩散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便稳定下来。而这种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
动作电位的幅度加大。同时,增大刺激强度、延长刺激时间和降低胞膜阈电位都可以是动作电位更容易发
生,但是这三者并不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
4.【标准答案】A
参照教材∶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红细胞的几何形态、红细胞内的黏度和红细胞膜的弹性,其中红细胞正
常的双凹圆碟形的几何形态最为重要。可塑变形性是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
可经过变形通过比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可塑变形性是红细胞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特性。膜弹
性属于弱因,血流速度属于无关选项,红细胞内高粘度会使得变形能力下降。
5.【标准答案】B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6.【标准答案】D
心率在一定限度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因为此时心室充盈时间虽然缩短,但是大量的静脉回
心血仍进人了心室,因此心输出量不会明显减少,但当心率超过160-180次/分时,将使心室舒张期明显缩
短,心室舒张期充盈量明显减少,因此搏出量也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7.【标准答案】B
小动脉为此题最佳选项,因为血压在各段血管中的下降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阻力的大小成正比,在主动脉和
大动脉段,血压降幅小;而到小动脉时,血流阻力增大,血压降落的幅度也变大。在体循环中,小动脉和微动脉段
(特别是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故血压降幅最显著。血液流经微动脉时压力可下降约55mmHg。
8.【标准答案】A
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用力呼气量(FEV)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
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支气管哮喘为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时FEV;降低比FVC更明显,因而
FEV;/FVC减少。
2014年西医综合试题第13页(共30页)
9.【标准答案】C
参照教材;气体的分压差是指两个区域之间某气体分压的差值,它不仅是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之一,而且是
气体扩散的动力和决定气体扩散方向的关键因素。肺换气和组织换气都是以气体扩散方式进行的,气体分
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发生净转移。
10.【标准答案】B
气中氧浓度,失去了吸氧的价值。
11.【标准答案】C
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头期胃液分泌存在两种机制;①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分泌胃酸;
②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促胃液素释放肽(7版《生理学》称为蛙皮素、胃泌素释放肽),刺激胃窦部G细胞释放促
胃液素,后者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
12【标准答案】A
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虽不含有脂肪酶。胆汁中的碳酸氢盐可对胃酸起中和作
用,但由于较少,只能中和部分胃酸,所以不是促进脂肪消化的主要机制。胆汁中的胆盐与脂肪酸、一酰甘油
等混合可产生水溶性混合微胶粒,运载脂肪分解物到达肠粘膜表面,从而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但是胆
汁本身是不具有直接刺激作用上皮细胞作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2021政治理论综合真题.docx VIP
- 某地下车库消防系统设计.docx VIP
- 龙源电气变流器典型故障的处理V1.0.ppt VIP
-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 .pdf VIP
- 2024年中级职称全科医学主治医师历年真题原卷汇编(试题及答案).pdf VIP
- 个人欠款起诉书范文.docx VIP
- (高清版)-B-T 34590.10-2022 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 第10部分:指南.pdf VIP
- 2025年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研优卷).docx VIP
- 新时代思想学生读本(高中)4.3《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课件.pptx VIP
- 小红书种草营销师试卷含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