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本体创新之浅论-以综合材料为例.docxVIP

中国山水画本体创新之浅论-以综合材料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中国山水画本体创新之浅论

以综合材料为例

?

?

【摘要】20世纪以来,“综合材料”及其表现与应用已然成为当下视觉艺术的一个热门话题。材料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媒介,更关乎着技法与形式、语言与表达、审美观念与精神内涵等的构建与发展。作为中国山水画核心内容的“笔墨”本身就既是工具,又是形式,更是精神。本文将以山水画的继承核心、山水画的创新原则、综合材料的有机介入及其具体方案探讨为框架,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山水画本体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当下山水画的创新实践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综合材料;中国画创新;山水画

J632.3A1007-4198(2021)24-179-03

【本文著录格式】毛谷溪.中国山水画本体创新之浅论——以综合材料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79-181.

中国画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与人民文化的最佳载体与艺术形式,在构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点。山水画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在中国画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更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传统文化符号。它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生命观、自然观、美学观,更包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形态与情感形式。随着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各国文化、各类知识史无前例地汇聚在了一起,网络又将信息传播与多元运用推向了高峰。这对传统山水画产生了强烈冲击之余,更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创新可能性。

当人们谈论山水画的创新,就必然要探寻人们究竟要继承什么。中国画带有极强的文化自律,因而具有自我生长的特性,其核心便是“笔墨”[1]。“笔墨”包含了三重含义:作为媒介材料的笔与墨;作为表现形式的笔墨语言与笔墨构成;作为文化内涵的笔墨精神。自古至今,“笔墨”的形制、款式、技法、效果、内容、含义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首先,毛笔与墨的物理特性为笔墨语言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王微说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叙画》)中的“一管”指的就是毛笔。作为工具媒介的笔和墨,逐渐发展出关于“笔墨”的理法与程式,例如谢赫的“六法”与“六品”,“骨法用笔”的“骨”就因于那“一管”;又譬如历代山水画作品中的皴法,董源的长披麻皴与范宽的“钉头鼠尾”小斧劈皴都是对笔墨表现力与创造力的求索与总结。并且,在对笔墨理法与程式的不断继承创新中又慢慢构建起了“笔墨”精神以及中国画独特的笔墨审美趣味与品评鉴赏规制,比如“气韵生动”与“神妙能逸”。由“笔墨”所生成的又一个核心概念是“写意”,这也是与中国书法艺术血脉相连的。“写”是笔法的行为,是墨法的结果,是强调过程性的,还是书写性的,不生硬、不板结的;“意”是意象、意思、意气、意蕴、意境等,表达了“写”所需要承载的那些“形而上”。两个字都是发于主体与本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其目的是达到“气韵生动”。本雅明的“Thought-image”(“思想—图像”),正是表达“写意”克服了西方固有的“形象”与“思想”的对立,创造了一种“形而中”的“第三者”即“意象”[2],意象也体现了中国画体系中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再由“笔墨”“写意”与“意象”共同生成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则是“意境”。意象是写意与情景的交融,意象的组合形成整体的氛围,即一种“境生象外”的诗性。“意境论”是受到魏晋玄学、老庄道学以及禅宗思想的共同影響所形成的中国画审美理论。宗白华曾说“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因而往往有一种“哲学的美”,这种美、这种体系,便是“意境论”所集中体现的中国艺术的特点[2]。

那么,如何创新?从主体出发,当下的山水画创作者的身份、年龄、性别、背景等都与前大不相同,直接影响了审美表达的多样性。从客体出发,当下充斥着过载的信息与图像,目不暇接又不停变换的新事物、新景象,加之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参与了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山水画的题材、对象、范围、功能等都得以持续拓展。本体关乎媒介、语言、技法、形式等,从本体出发,便是与主客体、与山水画的内在核心最为密切联系的。例如从宋到元的山水画巨变,这个巨变不仅是技法上,更是观念上的巨变;巨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媒介材料的革新与发展。两宋时期主用绢本,偶有纸本。对书画颇有研究的明代文学家屠隆就曾提及“宋纸,有澄心堂纸,极佳,宋诸名公写字及李伯时画多用此纸”(《纸墨笔砚笺》),例如李公麟的《白描罗汉卷》。最早用生纸“游戏笔墨”的是米芾,他所推崇的“天真平淡”与“信笔”都可在其《珊瑚笔架图》中窥见一斑。这对之后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逸笔草草”的审美观念,注重枯湿浓淡的笔墨变化的表现技法,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回到当下,媒介材料空前繁多,综合绘画亦相对成熟。“材料的选择在画面中一旦被确定,并融合于形象的整体表现中,便成为作者表达情感体验的语言载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98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