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效应理论指导教育教学(下).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运用效应理论指导教育教学(下)

?

?

牛致远

十、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阵冷风,凛凛寒风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人们在处理同一个事物时,要达到相同的目标和目的,切不可机械死板地采取一种方式和方法,而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因人因事制宜,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处理,以收殊途同归之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山不转水转”、“绕个弯弯把事办”说的均是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是深谙此理的。

一个三口之家,妻子体弱多病,丈夫经常出差在外,儿子又调皮贪玩。丈夫每次出远门,总是把儿子叫到跟前,千叮咛万嘱咐,“我出差这段时间,你要听话,帮你妈妈干一干家务,照顾好你妈妈,关门、关窗、关煤气……”每次出差回来,丈夫问妻子:“儿子听话了吗?”妻子总是无可奈何地直摇头。丈夫又一次要出差,时间将近一个月,这次他又把儿子叫来,对他说:“儿子!请你照顾好我的妻子,帮助我妻子干一些家务,关门、关窗、关煤气……”这次出差任务完成后,丈夫再问妻子,妻子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个教徒在祈祷时,烟瘾来了,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可不可以抽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教徒在祈祷时也想抽烟。他问神父,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当然可以。”同样是抽烟加祈祷,要求祈祷时抽烟,那么似乎意味着对耶稣的不尊敬;而要求抽烟时祈祷,则可以表示在休闲时也在想着神的恩典,神父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北宋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儿子,长子苏轼,次子苏辙,自小都十分贪玩,不怎么热爱学习,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改变了教育方法。每当苏轼、苏辙玩耍之时,他就有意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他更是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时,便把书“偷”出来,认真地阅读,从此逐渐养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这为苏轼、苏辙成为一代名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洵育子的成功,自然不是“北风”式的棍棒,而是“南风”式的徐徐吹动和循循善诱。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毛病甚至是过失,这时,为了扶正驱邪,我们总要用“批评”这把尖刀为其修剪病枝。批评虽然是利于学生“病”的良药,但学生吃起来,毕竟觉得苦口;批评虽然是利于学生“行”的金玉良言,但让学生听起来,毕竟逆耳难听。所以,批评的方式方法如果不得当,以至不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往往会好心办了坏事——使学生不愿意接受批评,虽然“入了耳”,但根本入不了脑入不了心,甚至造成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对抗、对立,甚至势同水火。为了避免上述不愉快的情况的发生,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之时,就应该推敲和研究一下批评的方式、方法以至技巧:诸如运用幽默式的批评、情感式的批评、宽容式的批评、请教式的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模糊式的批评、安慰式的批评、褒中带贬的批评、“春秋笔法”式批评……这些种类的批评便不会如同刺人面目的“北风”,而是如同拂发吻面的“南风”,多半会使受到批评的学生在没有反感,没有怨恨,更没有敌对的情形之下,比较愉快甚至欢欢乐乐的情况下接受,从而心甘情愿地脱掉“错误的大衣”,改正缺点、错误,不断取得进步。

十一、马太效应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末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这样一来,往往会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的态度过高地看重和估量自己而居功自傲,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停滞不前,不会再有新的创造。

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既然“马太效应”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想方设法避免和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71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