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原因的 3P 模式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策略.docx

慢性失眠原因的 3P 模式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失眠原因的3P模式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策略

苗素云

1,刘志强2,赵君1,仲丽霞1,赵琳1,唐吉友3

1.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泰安271000

2.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山东泰安271000

3.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

睡眠是一个自我平衡调节的生理过程,这个自我平衡的特性已经纳入睡眠调控的双历程模式,即睡眠的稳态调节和昼夜节律调节。如果睡眠的稳态调节和昼夜节律调节功能失调,或者清醒系统功能过强,都可能导致失眠。失眠具有慢性化倾向,3P模型认为,个体的易感性和先天倾向遇到诱发因素,会导致急性失眠。而负性想法和非适应性的应对行为将产生条件性唤醒,多次重复后即习得并维持至慢性失眠。目前对慢性失眠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一类作用与睡眠药物相当、没有副作用、复发次数更少,并且远期效果优于睡眠药物的非药物治疗方

法,该疗法包括渐进性放松、生物反馈、认知方法、刺激控制、时间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但目前在临床上未被充分利用,建议将CBT-I作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失眠;3P模式;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尽管睡眠机会充足,人们经常难以入睡和/或不能维持睡眠状态。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潜伏期>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比往常期望醒来的时间提前>30min)、睡眠质量下降等,可同时伴随白天的不适感,如生活质量下降、疲劳感、烦躁、易怒、焦虑等。偶尔的失眠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如果每周出现3d以上睡眠障碍,并至少持续3个月,就达到了慢性失眠的诊断[1-2]。失眠的人经常遭遇身体和情感问题、事故发生率增加、工作效率降低、难以履行职责、易患精神疾病等[3]。2002年,在10个国家进行了1项大规模的睡眠流行病学研究,采用标准化问卷、雅典失眠量表(Athensscale,AIS)和埃普沃思嗜睡量表(Epworthsleepinessscale,ESS),发现31.6%的受试者患有失眠,17.5%的个体处于亚阈值失眠[4]。尽管失眠的发生率很高且影响很大,但对其病因的了解仍然有限。Spielman等[5]于1986年提出了失眠的3P模型,将慢性失眠的影响因素概念化为3类:容易产生失眠的易感因素(前置因素,Pre-disposingFactor)、引起失眠发作的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Factor)及维持长期失眠的持续因素(Perpetu-atingFactor);并结合睡眠的调控机制,介绍了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hyforin-

somnia,CBT-I)治疗策略:渐进性放松、生物反馈、认知方法、刺激控制、时间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目前3P模型已成为慢性失眠发病机制的一个流行模型[6],该模型认为,个体的易感性和先天倾向(如高度觉醒或易焦虑),遇到诱发因素(如压力事件或疾病等),会导致急性失眠。而负性想法和非适应性的应对行为(如对失眠的过度关注和担心)会产生条件性唤醒,多次重复后即习得并维持至慢性失眠[7]。

1睡眠的稳态调节和昼夜节律调节睡眠是一个自我平衡调节的生理过程,觉醒时间越长,睡眠的愿望就越强烈。这个自我平衡的特性已经纳入睡眠调控的双历程模式,即睡眠的稳态调节和昼夜节律调节[8-9]。这两个过程控制一天中睡眠和觉

文档评论(0)

知识贩卖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