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的晋北道情传播方式研究.docxVIP

非遗视域下的晋北道情传播方式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非遗”视域下的晋北道情传播方式研究

?

?

【摘要】2006年,晋北道情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视域的观照下,对晋北道情进行传承和保护,从此变得重要而迫切。在此背景下,从宗教传播、民俗传播、本位传播、艺人传播和媒介传播五个方面对晋北道情的传播方式展开研究,以此挖掘并发现晋北道情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遗;道情;传播方式

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第32届大会。大会审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从而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正式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公约》指出:从概念的外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1]。“道情”属于“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一样,“道情”具有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特征。[2]2006年,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道情戏”位列其中。

作为“道情”家族的一员,晋北道情是目前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保存最完整的道情戏。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晋北道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进行梳理,或者说,在“非遗”视域的观照下,对晋北道情的传播进行研究,以此挖掘并发现晋北道情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认为,“道情”传播分为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两个层次。本位传播是对“道情”艺术最为直接的传播,是“道情”传播的第一个层次;延伸传播是指在“道情”本位传播基础之上对各类艺术信息的传播,是“道情”传播的第二个层次。[3]它与宗教、民俗等构成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19世纪末,大众传播媒介(广播、影视、报刊等)的兴起,使“道情”的延伸传播大大扩展,出现了新的局面。鉴于晋北道情的特殊审美品格和生态环境,我们把其传播方式主要分为宗教传播、民俗传播、本位传播、艺人传播和媒介传播。

一、宗教传播和民俗传播

“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经韵,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它的传播也与道教活动有关。“道情”的形成可以分为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两个阶段。法曲道情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就是用法曲道情伴奏。法曲道情衰落后,广大道士走出宫廷,走进居士林(道教民间活动场所)。他们选择了终南山(秦岭中段),从此终南山成为历史上道教活动的中心,俗曲道情就在这里形成,并逐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西北、北路、中原、湖广、西南、东南六大“道情”系统。[4]俗曲道情的形成经历了经、词和“道情”三个阶段,并始终与道教活动相伴随。[5]这种现象导致全国各地“道情”形成和发展的路径各不相同。俗曲道情有一個重要特点——顺山势而传播,因此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道教活动圣地就成了“道情”演出的中心,包括晋北的恒山和管岑山。资料显示,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金世宗(完颜雍)诏全真教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赴燕京传道。丘自龙门(今山西河津县)溯黄河北上,途经岢岚、五寨、神池、宁武、代州、繁峙,过蔚州、宣德后,由居庸关入燕京,沿途讲道义,传道情,受符箓,收徒众,影响颇著。[6]从此,道教民间活动盛行,晋北一带始有“道情”。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称之为“晋北道情”。

晋北道情形成后,继续随着游方道士的足迹四处传播,晋北一些道教宫观周围遂成为“道情”活动的中心。像恒山北岳庙、小峪老爷庙、大同朝阳宫、五台白云观等,至今尚有“道情”演出。2008年,恒山道乐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北地形,恒山、管岑山一纵、一横贯穿南北、东西,二山蜿蜒曲折,会于神池。因此,神池县成为传统“道情”活动中心。以神池为中心,顺山势而形成四条“道情”传播路线:神池经阳方口,翻过管岑山,沿代县、繁峙东去,再从沙河出白马石,进入应县,沿恒山北麓到浑源元灵宫,此为东去路线;从神池过五寨入河曲,乘船顺流南下,或渡黄河进入府谷,到白云山真武庙,此为西进路线;从神池东北大水口,越恒山入朔州,再顺管岑山北上,经山阴、怀仁到大同清虚宫,此为北上路线;从神池向西,入五寨,顺管岑山南下,经岢岚、兴县到达临县,再渡黄河到陕北佳县,抵白云山真武庙,此为南下路线。这四条路线,据考证,也正是当年游方道士所走过的。这一事实再次说明晋北道情的传播与道教活动密切相关。

历史进入明代,道教的衰落迫使晋北道情暂时与道教活动相隔离。但很快,它又找到了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作为“敬神戏”而存在,形成了与晋北民俗水乳交融的局面——“道情里面有民俗,民俗里面有道情”。所敬之神,便是太上老君,民间多为三清道人。但在具体的神庙建筑中,三清道人往往与其他诸如

文档评论(0)

151****23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