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与路径.docx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与路径.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与路径

?

?

?

?

?

??

?

?

?

【内容摘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文化和指导思想上的重要任务与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和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民族形式。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必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现代化的变革,以此不断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实现路径在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融合基础路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以全人类解放为其使命的世界性革命学说,它的基本原理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获得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意义上的一般属性。然而,正如任何事物的一般属性都不可能脱离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独立存在一样,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只能通过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个别属性才能呈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虽然从根源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个民族的具体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世界性必须借助于一个个具体的民族性才能彰显。离开了一个个具体而历史的民族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也就无从谈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文化和指导思想上的重要任务与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必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现代化的变革,以此不断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型与融合。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其融合路径,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融合的基础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反映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通相容之处,即通约性,使二者之间能够实现时代交融。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群众观点之间具有相融性。

关注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及其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核心思想之一。马克思认为,人不但是生产的主体,而且也是历史的主体;人不但是构成人类历史经常性的前提,而且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性的产物和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明确指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同样,民惟邦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早在夏初,人们就已认识到民众是护卫邦国的力量,提出了“元后非众,何以守邦?”[注:本成果为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办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编号16JDZ09YB

《国语·周语上》。]的观点。商周统治者进而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则将“人”作为其仁学核心,并在《礼记·礼运》中将人作为“天地之心”来加以强调。孟子创立的“仁政”学说则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民众重于国家和君主的思想。孟子也明确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尽心下》],以此突出民众力量的巨大。法家代表性人物韩非子则提出“闻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也,“利之所在,民归之”[《萄子·王制》],由此阐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到了近代,我们不仅能从康有为所描绘的“至仁至治”、“尽善尽美”的大同世界里感受到“民惟邦本”思想的光辉,而且还能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体察到其爱民、利民和富民的良苦用心。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鲜明地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的观点,并进而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95页。]的宗旨。综上所述,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其本质上说是植根于中国长期自然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重农轻商的社会心理深层结构之中,与重农主义的传统社会价值取向遥相呼应,又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互为表里,但是其重视民众之伟大历史作用的基本精神,则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有相通、相融和共鸣之处,因而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相通相融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

文档评论(0)

159****4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