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一)诊断与评估【72页】.pptxVIP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一)诊断与评估【72页】.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一)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害、诊断;为什么要减肥?;久坐不动的时代的警示;人类的进化;过去和现在的饮食;一个不争的事实:

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变化令疾病谱重排位;肥胖的定义;肥胖率在欧美等国家平均为27%。

2005年我国超重和肥胖者近3亿人。

全球增长迅速

;2002中国居民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7.1%;2004年发表的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资料:;城市农村

经济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北方南方

女性男性;按肥胖发生的原因

单纯性肥胖(95%)

继发性肥胖(5%)

按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

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苹果型)

臀部型肥胖(外周型、梨型)

按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

多细胞性肥胖(儿童期)

大细胞性肥胖(成年期);脂肪细胞增大型肥胖

脂肪细胞增殖型肥胖;幼儿期(1~4岁)和儿童青春发育期(7~13岁)肥胖的孩子70%成人后会肥胖;苹果型肥胖;腰部以下;●瘦的成年人体内约有300-400亿个脂肪细胞,肥胖症患者的脂肪细胞数量,是普通人的10倍,达到2500亿之多,并且体积也要大4倍。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也大。

●一个人一直暴饮暴食,体内原有的脂肪细胞会不断膨胀,到达极限时,便会向附近的未成熟细胞发出信号,使其分化并创造出更多的脂肪细胞。

●腹部脂肪比其它部位的脂肪更危险,它比皮下脂肪代谢更活跃,排出更多的有害物质。此外,它排出的物质直接通往肝脏,会影响到肝脏调节血糖和血脂的功能。

;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可寻的肥胖(simpleobesity)。主要与营养过度有关。

继发性肥胖:由于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肥胖只是其重要症状之一,同时还有其它临床症状。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下丘脑性肥胖

库欣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生长激素缺乏症

胰岛素瘤;20;肥胖

身体脂肪过多

体重超出正常范围;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原因;能量相对过剩;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一)遗传因素:2.遗传与热量摄入:

热量摄入有明显的家族特征,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热量摄入都非常相似,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性更为明显。

。;(一)遗传因素:3.遗传与热量消耗:

⑴、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所需的能量。影响因素: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肥胖型妇女所生婴儿比消瘦型妇女所生婴儿的基础代谢率低24%。

⑵、体力活动和体育活动。加拿大:记录18073人的活动情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关系数:0.12;夫妻之间的相关系数:0.28;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关系数:0.21。

⑶、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由于摄取食物引起机体能量代谢增高。胖人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明显低于瘦人。摄入1千卡热量的碳水化合物后,连续观察4h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异卵双胞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

蛋白质:30%

碳水化合物:5%~6%

脂肪:4%~5%

;(一)遗传因素:肥胖基因(obesegene)(ob基因)

1950年Ingalls等发现一株近亲繁殖的小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其体重可以达到正常小鼠的3倍,并且患有糖尿病。研究表明,这种小鼠的肥胖是由于一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引起的,遂将此基因命名为肥胖基因(obesegene),这株小鼠也因此得名ob/ob小鼠。

Zhang等于1994年首次克隆出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小鼠的ob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主要在脂肪细胞表

文档评论(0)

185****38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