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唐宋斗栱设计研究
?
?
王强+张金威
摘要:文章以唐宋时期遗存建筑中斗栱为研究对象,运用设计学、建筑学、力学等研究方法,依据其形态、结构、比例的演变,探究唐宋斗栱在平衡性、承载力与建筑空间等方面的发展与演进,分析起居方式的改变、文化与风俗的变迁、模数理念的形成及建筑空间的扩大等方面对斗栱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唐宋斗栱;结构;材份;模数理念;文化影响;风俗
:J50:A
宋《营造法式》(下文均称《法式》)称斗栱为铺作,并按所处位置将其分为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三者共同构成了建筑的铺作层。梁思成将斗栱定义为:“为减少剪应力,故遂有一种过渡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1](p.119)。斗形木块是栌斗、齐心斗、交互斗、散斗的统称;肘形曲木是华栱、昂、泥道栱、慢栱、瓜子栱、令栱、耍头、衬方头的统称,斗、栱、昂、耍头、衬方头等是构成斗栱形态的基本构件。如图1所示,华栱与昂逐层出跳,其上加令栱、瓜子栱或泥道栱组成计心造,再加慢栱组成重栱计心造,仅华栱出跳不加横栱为偷心造;柱头上加栌斗,栱与昂上加齐心斗、交互斗、散斗;内跳华栱或明乳栿斜切做华头子;耍头、衬方头联系并垫托散斗、令栱与橑檐枋;再由昂栓穿插
斗栱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汉代的斗栱已初具形态,是斗栱的成型期;第二阶段为唐宋时期,是斗栱的发展期,模数理念出现;第三阶段为明清时期,是斗栱的成熟期,也是斗栱功能由承重逐渐转向装饰的演变期。在斗栱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唐宋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逐渐形成对斗栱制作过程的规范化。唐代斗栱形态较大,粗犷雄伟,结构上逐渐凸显对承载力与稳定性的要求,呈现合理的力学关系,初步定制斗栱各构件的形态、结构、所处位置等信息,形成规范。宋代
斗栱形态渐小,并在唐代斗栱发展的基础上完善了斗栱的模数体系,改进了以往建筑中斗栱的结构缺陷,形成制度。
一、唐宋斗栱的发展与演进
唐宋时期,由于体量较大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形式大量出现,简单的一斗三升、把头绞项作等斗栱形式,已无法满足建筑出檐、面阔与进深逐渐加大的需求。因此,斗栱开始四方出跳,形成倒锥形,并逐渐发展华栱与昂为承重构件,令栱、瓜子栱等横栱为平衡构件,斗为垫托构件,形成纵向逐层出跳,横向层层垫托的基本形态。其演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心造与补间铺作横向稳定性的不断增强;二是华栱与昂抗压与抗弯能力的逐渐提升;三是斗栱平均每铺高度(下文简称单铺高)的持续缩小。在中国、日本及韩国等地还遗存有少量的唐宋时期的建筑,本文以其等级较高的殿堂式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演进规律(见表1)。
两朵
(一)计心造与补间铺作横向稳定性的增强——枋的逐层施加
1.计心造偏心力的减弱——枋与横栱的逐跳使用
唐宋时期建筑开间的差异导致枋两侧所受负荷不一致,引起斗栱的偏心受力,造成其出平面变形与错位。为解决这一问题,将柱头枋、罗汉枋于斗栱之上逐层施加,并在枋下广施重栱计心造。如图2所示,简化受力模型,将枋两侧所受压力组成合力F,力作用点与斗栱中线距离为d;斗作用于枋上的力由F所在的直线分为两部分,分别为F1、F2。《法式》以分°为基本计量单位,通过各栱长与斗斜杀尺度计算得:偷心造使用散斗长16分°,计心造使用泥道栱加两斗长66分°,重栱计心造使用慢栱加两斗长96分°[2](p.77-78)。偷心造时,F1、F2比值可表示为F1/F2=(8-d)/(8+d),d的取值范围是0dp
2.补间铺作负荷的分散——枋的逐间相连
补间铺作的作用是辅助柱头铺作,分散负荷并维持平衡。表1显示,招提寺金堂补间使用的斗栱采用心柱上架单斗的形式。此后的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与应县木塔均采用完整形态的斗栱,但比柱头铺作减一跳,未承托橑檐枋。
《法式》规定:“当心间需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其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2](p.89)。并说明,具体分布可根据间广进深的不同逐间使用双铺作,并通过层层加枋密集相连。此后,隆兴寺转轮藏阁及晋祠圣母殿等建筑的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同大,共同承托橑檐枋。不难看出,补间铺作的密度与形态逐渐加大。同计心造原理,斗栱横栱方向的承载力得到加强,保障枋的平衡并减轻柱头铺作的负担。
(二)华栱与昂抗压与抗弯能力的提升——乳栿的紧密垫托
1.昂承载力的加强——草乳栿的压槽垫昂
由表1可知,法隆寺金堂与招提寺金堂由昂通过蜀柱、枋直接受力,增加昂的负担。建于晚唐的佛光寺大殿(图3),在檐柱与金柱之间增加了草乳栿,使昂尾直接压于其下。其对昂承载力的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是缩短昂长,图3显示,昂长仅达到L1的长度即可,省去L2的长度,从而提升昂的抗弯能力。至宋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