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分析.docx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

谢启文

摘要:本文以新乡市某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问卷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首先与个人特质紧密相关,其次是志愿服务组织,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和社会风气、政府宣传、价值导向等大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系統理论强调,个体处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之中,以大学生本身、志愿服务组织、政府社会风气引领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社会文化与社会风气的推进,志愿服务事业越来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其中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不仅已成为志愿者队伍重要组成部分,还推动着志愿服务不断向专业化、高效化发展,大学生已成为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为自身进入社会之前架起了缓冲适应桥梁,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提升自身能力;对社会而言,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不但可以补充志愿服务人员的不足,适当地缓和社会矛盾,还弥补了志愿服务活动中人员不足的缺点

一、前言

(一)研究思路

用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以生态理论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更好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因子,更加清晰地定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通过探究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参与目的,结合其他影响因素,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引起政府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视,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力度,从而从各个方面解决影响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从而使志愿服务事业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二)研究方法

笔者结合自己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大致概括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基本假设,设计问卷调查题目,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河南省新乡市某校在校大学生,调查主要选用非概率抽样当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即先通过部分熟悉学生完成问卷,然后通过他们在互联网再帮忙发放问卷,这样根据人际关系网进行调查。最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概念界定

1生态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最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主张发展个体都处于环境系统(即生态系统)之中,三者会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由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组成。本文将微观系统界定为个人特质以及个人的价值观、认可度等;将中观系统具体化为家庭、学校、志愿服务组织以及朋辈群体等;将宏观系统具体化为舆论导向、社会风气、社会认可度等。

2.志愿服务参与

志愿服务的一般定义是指志愿者机构或者志愿者,通过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而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本文对志愿服务参与界定为曾经或正在利用自己个人的时间、资源、技能为所需要的个人或群体提供的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服务。

二、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是在网络进行发放,共计回收问卷257份,无效问卷为7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50份。在25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86名,占34.4%,女生161名,占64.4%;其中被调查样本以大四学生为主,占30%,大一学生占24.4%,大二占22%,大三占23.6%;被调查样本基本覆盖人文经管类、理工农医类艺术类,其中人文经管类占48.8%,理工农医类占27.6%,艺术类占23.2%;75.2%的被调查者来自农村,24.8%来自城镇;被调查样本显示76.4%的被调查者是非独生子女。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

(一)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数较多

79.6%的大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这说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较为普遍。参与过志愿服务的被调查者中大四学生占26.8%的比例,大一学生占20.0%的比例。大一学生的特点是有好奇心、新鲜感、有积极性跟号召性,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利用大一学生的新鲜感,开展多元的志愿服务类型来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率;大四学生的特点是足够成熟理性以及利益化,更多考虑到参与志愿服务能收获什么,是否有利于毕业后的工作,是否对提高自身能力有帮助,笔者建议相关志愿服务组织针对大四学生开展更多能够提高知识与能力的活动,来增加高年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率。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城市的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度高出39.6%,这说明户籍所在地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很大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比较多可能是基于生活环境跟农村价值导向的影响。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率为61.2%,明确显示非独生子女个人更偏向参加公益类的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可以为他人带来便利。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类志愿服务活动居多

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过的志愿服务类型中,

文档评论(0)

183****1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