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
?
杨艺明
摘要: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网络社群提供了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结社平台,人们分享信息、发表意见的行为打破了单一的传播格局,在一些事件和议题上形成合力同国家权力展开激烈的博弈,对政治文化产生异化。本文在对网络社群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网络社群的演变发展、网络社群对文化政治的异化以及对网络社群的治理等进行评述。目前对网络社群分类、运作模式和治理策略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网络社群心理尚未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社群;文化政治;意见领袖
:G206
:A
:1672-8122(2020)05-0107-04
一、引言
网络社群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演进的,它与传统的社群既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也有着属于自身特有的性质。学界对它的定义与称呼也随着其发展而变化,从最初的虚拟社群、互联网社群到网络社群。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社群分类中特殊的一种,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变对现实社群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总结的成果对网络社群的传播、发展与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二、网络社群研究内容分析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网络社群结社的成本进一步降低,网络社群结社的渠道愈加多元。从Facebook、QQ、微信、Twitter等社交平台到微博、虎扑、豆瓣、贴吧、知乎等论坛平台。构建了各式各样的网络社群,满足了用户生产、获取、传达信息的需求。对网络社群的探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社群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人们的结社方式和渠道。被称为“互联网第一代公民”的霍华德·赖恩戈德(Howard·Rheingold)首先提出了网络社群的概念,认为“网络社群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接触或没有接触过的人,利用电脑公告板或网络媒介为载体进行思想交流与对话。与传统的社群相比,网络社群间的交流不必面对面,且对社会地位和身份没有明确要求,减少了社会差异歧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虚拟的交流可能出现词不达意,从而增加传播隔阂”[1]。
1.网络社群的演变历程回溯
早期的学者更多研究的是虚拟社区,而虚拟社区的交流沟通依靠网络空间。在Web1.0时代,早期使用网络工具的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加入各种不同的网络社群,但大部分仅能用社群获取信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增多,网络空间的社会性也越发多元。网络社群传播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力去获取信息和多样化的途径去表达观点,扁平化与去中心化下的网络社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心点。
新型网络社群的“社区”概念淡化,传统的社区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突出集体的力量,而网络社群则以每一个人为中心,个体可以自主化地选择建立社交圈。网络社群相对传统社群稳定性也相对较低[2]。在网络技术更新迭代的发展下,网络社群的内涵侧重也随之改变,早期的社群平台,如贴吧、聊天室、BBS论坛等皆是侧重于建构一定的“空间”,供使用者表达交流。而新出现的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则是以用户个体为中心,强调自主性,从而发展出了如今的商业社群和经济社群[3]。
综合而言,对网络社群的演变经历的研究是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而进行的。Web1.0时代与Web2.0时代的网络社群在传播主体的规模、传播的内容、网络社群的载体和传播的交互性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网络社群的形成以及未来网络社群的变化也可能依据其载体的发展而改变。
2.网络社群的分类研究
网络社群由于缺少诸如现实群体中的权威、角色规范、地位以及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大部分社群只能建立弱连接关系。因此,关于网络社群分类的研究引起的讨论并不多。
在网络社群的早期研究中,Stanoevska-Slaveva曾把网络社群根据其功能和目的分为交流沟通社群、目的性社群、构建虚拟空间型社群和功能杂糅型社群四个大类,功能杂糅型社群包含以上三种共有的特点[4]。李春基于与现实社会的对比把网络社群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社群甚至是正式社群在网络的延伸,认为网络社群是现实生活的人们进入网络,为其提供新的交往空间进行互动而出现的;另一种是分割现实社会的交际网,完全是由通过在网络空间中表达交流而建立相对不稳定的关系[5]。随着网络社群载体的变化和发展,扁平化与去中心化进一步消解早期网络社群内部的权力关系。以自主性为基础的网络社群很难寻求像现实生活中相似的某种主导因素,因此混沌成为其特有性质,针对某一事件、某一话题而自主组织是其新的结社秩序。如“网络围观”和“网络景观”现象[6]。因此,对于社群的探究划分不能仅局限于技术角度或建构新型社会关系的概念里,要分析寻找网络社群作为当代人们交流表达和建构新型生活方式的本质现象。同时,网络社群也不单单是传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