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乐十方腔的起源初探.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汉传佛乐“十方腔”的起源初探

?

?

胡炜光

摘要:汉传佛乐“十方腔”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其代表我国佛教音乐核心部分,成为区分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重要标识,但“十方腔”亦非无源之水,必有其源。本文结合僧人口碑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及音乐形态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汉传佛乐的“十方腔”最初产生于我国历史上佛教盛行的江南地区,其典型旋律、旋法、音调等诸多形态要素与江南民歌存在相似之处。

关键词:口碑资料?历史文献?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49-04

汉传佛乐的“十方腔”以统一音乐形态在全国各大寺庙广泛使用,形成“超地域”①的风格,与民间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十方腔”的起源问题。

“十方腔”之所以被各大寺庙所接受,一方面是其自身的风格适应了佛教的审美特性,另一方面则反应了“十方腔”最初盛行区域可能就是佛教繁盛之地,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该地才会吸引到其它区域的僧人前往学习并最终促进“十方腔”传播而形成统一局面,那么“十方腔”最初源于何处呢?本文结合僧人口碑、历史资料、音乐形态三者的综合分析,力图论证“十方腔”最初起源于佛乐盛行的江南地区。

一、江南源头的假设

为弄清“十方腔”的源头,笔者进行过实地调查,多次获得了一些僧人口碑资料,在2016年初探访双桂堂时,其维那师清睦就说“十方腔”从江浙一带传来,他本人也曾在浙江出家参学;在探访重庆慈云寺时,其维那师常静谈到了“川腔”与“下江腔”两个口头概念,常静师父明确指出了“下江腔”在全国范围广泛通行,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川腔”的生存。“下江腔”恰是“十方腔”的另一种表述,该命名直截了当指明了其源头。

从僧人们的口碑资料中暗示“十方腔”很可能最初起源于江南一带,但由于僧人们并非音乐专业出身,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故江南起源暂且作为假设,尚需进一步以新证据予以论证。既然“十方腔”起源于江南并最终传入到全国各地,那这意味着江南地区必然在历史上长期都是佛乐繁荣发展的地域,那历史上佛乐发展是否均以江南作为大本营呢?接下来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索。

二、基于佛乐史料的论证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历史上江南地区确实是佛乐发展的核心区域,现今佛教的诸多仪轨以及梵呗编创活动均发生在江南区域。

在东晋时期,佛教音乐就开始在江南逐步发展。江西庐山的高僧慧远就强调音乐对讲经、弘法的重要性。在慧远的一些传记里,客观反映了当时佛教仪式的一些雏形,为佛乐与仪式相结合奠定了基础。“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授,遂是永则”②。在东晋时逐步盛行于江南的道乐亦间接影响了佛乐,有些僧人接受了道教音乐的传授,从这一侧面亦反应释道音乐相互授粉的关系。“太极左仙公葛真人讳玄字孝先,于天台山授弟子郑思远、沙门竺法兰、释道徵兵、时先主孙权,后思远于马迹山中授葛洪,洪乃葛仙公之从孙”③。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統治者普遍信奉佛教,推动了佛乐发展。当时齐王朝的皇室成员萧子良就十分注重佛教音乐的改革与编创,他集结了许多优秀乐僧对梵呗进行了一次整理④,并编纂出了《梵呗序》等文献,成为我国最早的梵呗集成之一。“齐文宣感梦之后集诸经师,乃共忍斟酌旧声诠品新译,制《瑞应》四十二契…遂传法于今”⑤。

除此之外,南朝梁武帝将儒家礼乐制度与佛教相结合,逐步将佛乐与各种仪式结合在一起,他制定了诸多流传于后世的仪式文本。例如带有水陆法会雏形的《水陆斋仪》,带有忏悔反省意味的《梁皇忏法》,且这些仪式中基本程序大同小异,已达到了通用性目的。从此以后,佛乐有了仪式文本作为传承资料,形成了相对保守的传承模式。

相比之下,北朝更倾向造像并不注重讲经,鲜有关于北朝佛乐活动以及仪式创立的相关记载,显然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奠定了佛乐长期以来“南强北弱”的基础。

隋唐时期,江南依旧是仪轨新创及传承之地。江西南昌百丈山的僧人创立了《百丈清规》如军营一般,进一步促进了佛乐的稳定传承。另外《百丈清规》还收集了不少仪式,如《讲经仪》《浴佛仪》《水陆斋仪》等;南京天台宗僧人智凯根据之前的《梁皇宝忏》创立了诸如《法华三昧忏仪》《金光明忏法》等新的仪式,其基本结构大同小异;南岳衡山的法照大师制定了《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浙江缙云少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得处中曲韵”。⑥

唐代中后期以及五代时期,因安史之乱与武宗灭佛等事件,使佛乐在北方的传承再次受到影响。

宋元时期,江南地区产生不少流传至今的仪式。例如宁波的志磬师父根据梁武帝的《水陆法会》进行了一些创新,曰《水陆新仪》;台州的高僧在之前忏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曰

文档评论(0)

177****25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