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ocx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

戴晓辉廖湘平李文英邓华

【摘?要】特发性膜性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变在肾小球[1]。目前它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被研究清楚,国内外针对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在M型磷脂酶A2受体及其抗体、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抗足细胞抗原上[2-4],但具体肾脏受损机制仍未阐述清楚。也有研究认为补体活化与IMN有关[5]。本文将阐述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PLA2R;PLA2R抗体;

R568???A???1672-3783(2020)08-0067-01

在成人肾病综合征中,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其中常见的病理类型,大概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30%[6]。根据MN的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或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membranousnephropathy,PMN),多由自身免疫所致,故最近有学者建议将血清PLA2R抗体阳性或血清1型反应蛋白7域抗体阳性的MN称为免疫相关性膜性肾病(autoimmunemembranousnephropathy,AMN),占MN的80%-90%左右[7]。其余则是继发性MN与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乙肝)、药物(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8]。本文将着重描述特发性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的诊断金标准需依靠病理诊断,常表现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上皮下,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免疫荧光上都有其特征性表现。靶细胞是受损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或足细胞。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与足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聚集有关。

IMN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大多表现为蛋白尿和其他肾病综合征的表现,有些患者可无临床表现,仅有尿蛋白,靠肾活检诊断。大部分患者早期血压政策,但是随着病程进展,约一半的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可随疾病缓解而恢复正常。IMN患者早期肾功能多正常,但是也有部分患者肾功能会进一步恶化,最终约30%进入终末期肾脏病。

近年来,IMN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LA2R是成人中IMN中公认的第一个抗原靶标。THSD7A被描述为成人IMN中的第二种自身抗原。PLA2R和THSD7A是被认为在大多数患者中引起IMN的两个靶抗原。

血清PLA2R抗体在IMN诊断中的,阳性率约70-80%,但是其特异性接近100%。血清PLA2R抗体在正常人、其他肾脏疾病以及系统性疾病很少有被发现。这也表明,若血清PLA2R抗体为阳性,则该患者或需没有必须进行肾活检,尤其当患者存在无法配合、凝血功能异常、病情危重等绝对或相对肾穿刺活检的禁忌症时。而Tomas等的[7]发现补充了IMN血清PLA2R阴性患者的诊断。

Hoxha等[9]的研究发现在IMN患者中PLA2R抗体滴度低的患者比PLA2R抗体水平高的患者显着早于蛋白尿的缓解。自发缓解患者的PLA2R抗体水平随时间下降,但蛋白尿量未减少的患者其PLA2R抗体水平却持续升高。

综上所述,血清PLA2R抗体可作为IMN的无创性特异性诊断指标,特别是有肾穿刺活检的绝对或相对禁忌症时;对于血清PLA2R抗體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膜性肾病的患者,若患者情况可以,建议行肾组织PLA2R染色进一步明确诊断;血清THSD7A抗体阳性率低但是特异性强,因此可作为PLA2R及其血清抗体均阴性的患者补充检查,从而提高IMN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吴荣,魏立新.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1,11(12):571-572.

[2]计蕾,余慰,钟雪.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尿中IgG4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07):1050-1053.

[3]金娟,林波,龚建光,等.特发性膜性肾病足细胞自噬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6,32(8):578-583.

[4]管音,李航.自身抗原、抗体与IgG亚型在膜性肾病中的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4,30(8):634-638.

[5]ColucciM,CorpettiG,EmmaF,etal.Immunologyofidiopathicnephroticsyndrome[J].PediatricNephrology,2018,33(4):573-584.

[6]洪艳.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7

文档评论(0)

胡珍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90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