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及分析.docxVIP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及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及分析

?

?

张少君

摘要: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极大地延展了话语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下,借由新媒体扩展的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新兴的公共舆论场,人人都能成为信源,人人皆可发声,甚至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时而能成为一些公共议题的舆论推手,成为公共事件反转的关键。因此,学术界逐渐出现唱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论调,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已过时,不再适用当今社会情境。但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该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公众压力和从众心理,实际上并没有随着空间的拓展而减弱,反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认识并合理利用该理论对大众舆论进行科学引导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关键词:新媒体;沉默的螺旋;社会心理

:C91-0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8)01-0102-02

在当今互联网日益普及、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有学者认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其独特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消解了对个体意见表达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低准入门槛、强互动性、个性化的特征也促使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公共话语权的转移,受众有取舍地接收信息的自主选择权以及在公共领域畅所欲言的自我表达意识得到了解放,借助网络平台他们可以各抒己见,“人人都有麦克风”。在一些公共事件中,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转的关键性因素。这种“少数人”成为事件发展关键转折点的事例仿佛印证了反“沉默的螺旋”的说法,然而,仅以此类案例来推断理论不适用当今社会环境,未免为时过早,在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新时期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沉默的螺旋”在新时期的变化

互联网塑造了一个网络虚拟平台,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日益紧密贴合,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的距离边界也不断被打破,可以说两个空间正在日益融合。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和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相似又不同,国家对于网络空间的治理措施使得原本匿名、低准入门槛的网络世界越发透明化、法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理论的考察,不难发现有以下变化产生。

1.更具隐秘性,两极分化更极端

人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会在潜意识里持续不断地评估意见气候,个体的人主要会从两个方面获得关于民意的信息,一是根据个人的人际交往圈的圈群意见,二是媒体。以美国大选为例,希拉里获胜的观点经由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被解读为民意,强势的话语导向影响了人们对于大选的意见气候的判断,产生了“共鸣效果”“累积效果”“遍在效果”[1],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准统计官能”失准,表现出一种“多数的无知”。处于相对弱势的支持川普的观点隐匿在声势壮大的主流观点中,抱有支持川普观点的人,迫于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隐藏了自己的实际观点,实际上与抱持另一种观点的人产生了非黑即白的对立情绪,随着大选的进行不断发酵,最终爆发。

2.线上线下交互联动,规模影响更大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性有助于打破个人孤立的壁垒,构建新公共领域,尤其自以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广泛应用之后,此类移动社交软件所提供的平台可能会产生多元的公共舆论场,使支持少数观点的少数人能在这样开放的、虚拟的平台上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衍生出新的公共议题,开拓公众讨论的新视角、新思路。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只是假象,在各种舆论事件中层出不穷的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屡见不鲜。受众在享受互联网、新媒体带来的自由的同时也把自己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监控之中,将自身置于“全景敞视监狱”的监控之下,原本私人化的言论、隐秘的生活公开化。如同现实社会一样,在网络社区也出现了集群化现象,网络与现实联动效应,迫使人们即使在网络虚拟平台上发言也要谨言慎行,尤其是发表與大众主流意见相悖的言论更容易引发网络围观和争论。因此,这些言论的发出者一方面要承受现实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也要承受更广泛更复杂的群体压力。无论是虚拟的网络空间还是现实世界,只要言论表达不符合“主流道德取向”,孤立质疑便如影随形[2]。这样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动,对于个体而言,来自群体的压力大大增加了,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到线下真实的世界,群体压力的程度事实上增大了,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也与以往不同。

3.新媒体环境加重了“沉默”的意见表达

我们在探讨网络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广泛连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们在网络急速传递信息、更新升级的环境下,由于投射效应,导致对舆论环境的感知更便利,更敏感,也更容易出现偏差。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舆论本身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对个人和群体具有极为强大的约束力[3]。联系最近几年的反转新闻,舆论摇摆不定,信息时代造成的信息冗余使受众很难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加上传播媒体的引导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受众为了确保自己的网络形象,会

文档评论(0)

134****95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