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QT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docx

QT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QT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

?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163453)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10-01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扩张型心肌病(DCM)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多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并作为预测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因素[1]。本研究对4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d进行了测定,探讨QTd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3年6月至12月收住我院的DCM患者(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的DCM诊断标准)45例。男3O例,女l5例,年龄37-81岁,平均(63.2±12.3)岁。所有患者近1个月内均未服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均无电解质紊乱,排除并发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结果中有无室性心动过速(VT),分为VT组(25例)和无VT组(20例)。

所有患者均测量QTd和QTcd。应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为25mm/s。选择QRS起点、J点和T波终末清楚的导联,每份心电图至少测量6个导联,每个导联连续测3个QT间期,取平均值作为所测QT间期,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减去最短QT间期为QTd,用Bazett公式校正后得QTc,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DCM患者VT组和无VT组的QTd和QTcd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QTd和QTcd测值比较(x-±s)

n(例)QTdQTcdP

VT组2581.3±21.5892.9±26.51<0.01

无VT组2051.5±20.2753.1±24.17<0.01

随着QTd数值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QTd分组与扩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QTd分组VT组无VT组合计

<60ms21214

60-80ms13518

>80ms10313

合计252045

3讨论

数十年前,人们就发现QT间期在各导联间并不一致,但一直以为是记录伪差而未予重视。1985年Campbell[2]对比观察等发现这种差异有其规律性,并首次提出QTd这个概念。

本组结果表明,DCM患者VT组QTd、QTcd测值显著高于无VT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其可能的机制在于DCM时心肌纤维化及灶性坏死,病变心肌与正常心肌组织之间存在电梯度差,或是由于心肌的损伤使细胞膜的离子泵功能发生改变,不同部位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差异增大,导致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增强,为折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3]。QTd的显著增加,是患者发生VT的一个重要电生理机制。

文献报道,DCM并发心力衰竭时,QTcd增加越明显,其死亡危险性越大[4],QTcd增大是DCM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本研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作了统计,QTd<60ms的14例中有2例,QTd为6O-80ms的18例中有13例,QTd>80ms的13例中有10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显示,DCM患者QTcd越增加,越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风险就越大。

QTd、QTcd测定作为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程度的心电学新指标,具有简便、无创、易操作等优点,对DCM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远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LinkerNJ,KekwickCA.AssessmentofQTdispersioninsymptomaticpatientswithcongenitallongQTsyndromes[J].AmJCardiol,1992,69:634.

[2]CampbellRWF.GardinerP.AmosPA,eta1.MeasurementoftheQTinterva1.EurHeartJ1985;6(SupplD)l81.

[3]VandelooA,ArendtsW.HohnloserSH.VariabilityofQTdispersionmeasurememsinthesurfaceelectrocardiogramin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ndinnormalsubjects.AmJGardiol,1994,74(6):1113.

[4]毕爱华,刘加麟,胡建荣,等.QT间期离散度的电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心脏杂志,20

文档评论(0)

133****53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