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主体视角下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现代性分析
?
?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师德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各大院校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宣传、管控、监督、考评机制,但纵观现实,师德建设的实际成效与其重要的历史担当之间还有差距。传统师德制度的建设理念和践行方式亟需随时代教育精神的发展而发展,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多元主体出发对新时代高校师德制度建设作现代性思考必不可少。
关键词:高校师德;多元主体;制度建设;现代性
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按照师德的属性要求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育具有立德树人良好师德的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目标、机制、实施方略等都应将师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教学相长的激励环境。高校师德制度不仅是遏制校园内师德失范的防护网,也是高等教育激浊扬清的加压器。师德制度具有公共性、强制性、明确性、普遍性,是师德体系中的他律性,赋予高校教师道德养成和德性践行以他律,从而使师德既具有外部约束力,又能促使教师的德性养成产生内部牵引力。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主体分析
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和形成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强有力推动,主体问题事关高校师德建设的成败,厘清高校师德主体,明确各方主体责任、权利和义务,是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关键性内容。高校师德体系的主体有三方。
1,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级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和各高等院校是师德制定和落实的主体。
由政府主导进行师德规范建设,以立法形式明示高校师德内容规范及失德行为的惩戒标准,政府在高校师德建设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监管者角色,对高校师德发展起规范和制约作用。政府在机制设计中的职责是致力于构建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多方协同的总体性师德制度框架,探索建立融合管理、运行、监督模式的,凝聚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合力的制度体系。
各高等院校是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保障师德建设取得实效性的根本环节,承载着师德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联系具体教育实践,在把握本校师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行方案。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各校渐次重视师德制度建设,有了许多旨在改善师德状况,提高师德水平的制度设计,使师德建设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比如,教师岗前培训纳入师德教育内容,职称评选和岗位晋级纳入师德考核内容,制订详细具体的师生课堂行为规范,评选和树立师德师风模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等。
2,教师是师德制度建设的参与主体,也是师德践行的行为主体。
黑格尔说:“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法。”①道德的本质在于自律性和主体性,他律的道德只有变成自律的道德,成为道德主体的自己要求或自我立法,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现实教育实践是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的,在特定场景、境遇中,具体道德行为的选择不可能都被道德规则、标准所覆盖,很多时候依靠道德主体的践行智慧。教师的主体作为体现在师德体系建构、考核、评价、监督诸环节中,师德制度不能是以政府为中心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单一主导的成果,而要是教师与教师之外的其他教育关系主体协商一致的结果,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机构、教师与教学(育)机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共赢、和谐共生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如此教师参与订立的制度,在教师面对价值冲突时才会成为教师愿意主动寻求的帮助和教师行为的要约,才能引导教师秉持职业道德操守,履行教师角色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确证道德的主体性。
3、学生是高校师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但在现实中又往往被弱化了的主体。
“德”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用眼睛直视前望,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道”与“德”相連,指不偏不倚顺正道而行。师德作为教师行业特定的“职业道德”,最核心的无疑是对学生的“教”和“育”的道德,教师发挥其本质力量的德行就是善“教”和“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只会展现和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与教育相伴而生,不只是思政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天然包含道德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不只是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展开,而是师德精神、师德风貌、师德品质的展示。学生是教学抵达道德高地的枢纽环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内含个人教学态度、方法、技巧,反映了其对学生、对职业、对岗位职责的道德水准与价值标准,师德的落实、督查、考核等应体现在教师是否有对学情的充分重视,是否以学促教、以学定教,是否在教学中真实地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有对学权的切实维护,保证所有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学习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学课堂是展示师德风貌的场所,是输灌还是引导,是要求还是促成,这不是教学问题,而是师德问题,从教学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结果考察教师道德维度才是符合师德本质的制度建设之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