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研究.docx

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研究

?

?

姚小岩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招生录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方面,对河南大学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协调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完善招生录取政策,加强培养目标改革,推进课程设置更新,推动导师指导落实。

关键词体育类学术型硕士生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

:G807文献标识:A:1009-9328(2017)06-000-01

自2009年,教育部等开始授权高校招收并培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生,我国多数高校开始面临同时培养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的局面。本文通过研究,为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与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为研究对象,以河南大学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按照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制定问卷的原理和方法,制定了体育类学术型硕士生问卷和专业型硕士生问卷。发放两类问卷各100份,回收率均为100%,有效率分别为97%和94%。运用SPSS和EXCEL等软件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概念

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是指:两类硕士生的培养在符合国家要求、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下,将现有的培养资源在二者之间合理配置,对缺少和需要完善的资源所做的必要的补充。

(二)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协调培养现状分析

1.招生录取协调现状

两类硕士生招生方式都采用“推荐免试+复试”和“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相结合的方式。推荐免试按照本科综合成绩的排名确定学术型推免生和专业型推免生。两类硕士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初试科目相同,考试内容也完全相同,复试分数线略有不同,不利于对报考人员的分类考察。学院组建专门的复试小组分类复试。

通过对体育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上的数量分析,2012年录取以学术型为主,2013年并重,2014年转变为以专业型为主。

2.培养目标协调现状

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个是培养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另一个是培养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对两类硕士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也不同。体育类学术型硕士生对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和符合性认可度较高,专业型硕士生对其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和符合性认可度偏低。

3.课程设置协调现状

两类硕士生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安排相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安排不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安排部分相同,由学校或学院安排教师对两类硕士生分别授课。对两类硕士生的授课方式基本相同,主要为讲授和研讨,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的方式。

4.导师指导现状

硕士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内进行师生互选,充分尊重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权利。学术型导师具备专业型硕士生的资格。以2014级硕士生师生互选的结果为例,共有112名学生选择了35位导师,平均每位导师指导3为学生,个别导师最多指导6名学生。体育类硕士生导师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夠很好的胜任硕士生的指导工作。

三、结论

(一)完善招生录取政策

高校应积极推动免试研究生的相关改革,不仅有利于优秀的本科应届毕业生结合自身情况和求学需求自主的选择攻读类型,也有利于高校能够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型学生不同综合素质的要求分类考查并招收。体育类专业型硕士生的理论考试也应该按照不同专业领域分别设置考试内容。

(二)加强培养目标改革

学术型硕士生培养目标应进一步明确,强调培养科研能力、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或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业型硕士生培养目标也应强调其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体育类专业型学位教育与体育类职业资格认定的衔接,使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

(三)推进课程设置更新

加强体育类学术型硕士生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数量。任课教师应多采用高质量的研讨式教学。加快建设体育类专业型硕士生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研发并建立案例教学库。选用实践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或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教师开展专业型硕士生的教学工作。

(四)加强导师指导落实

全面落实专业型硕士生的职业导师是改变其培养模式的关键,职业导师不仅能在实践环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还能协同学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职业导师的落实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型硕士生的指导效果,还有利于减轻学业导师的指导压力。

参考文献:

[1]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9):3-22.

[2]陈俊钦.论我国体育学硕士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

文档评论(0)

186****33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