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蝶
伍庙堂、抬制神面
与跳福传承
庙堂、抬制、神面与跳猖传承
现已恢复的祠山庙,其中有三庙是利用了原有生产队的公屋(公用房,包括储藏室)设供的。如墙
屋里的马庙(与祠山、五猖合为一庙)、刘桥的巽兴庵、蒋村的祠山庙。北庄庵庙屋前则是新建。马
庙坐落在北乡的墙屋里村中,庙屋为大三间,原为生产队公屋(公用房及储藏室)。巽兴庵座落在北
乡刘桥,庵堂三问也原为生产队公用屋。正中一问供祠山抬刹及香案,香案前有“东狱祠山大帝
和“南宫祠山大帝”牌,牌位前另供“东狱山大帝合部神位”。蒋家村祠山庙位于南乡,三间庙屋
原也为产队公用屋,中及左屋与右屋有墙相隔。北庄庵为新建的小庵,一间,位于南乡圩旁村。现
四庙的格局基本相同,主神均为祠山帝。
只因庙堂地方的大小,才各有变通而已。
祠山庙与跳猖的恢复,离不了象征神的抬刹,与祠山神魔下尊神的直觉形象一一全副跳猖神面。
庙堂、抬刹、神面与跳猖传承
抬刹到底实指何物?有些什么内容?这里做进一步说明:抬刹全高约80厘米,下宽约50厘米,上端呈尖
圆状,极似棉桃,又似藏传佛教之古佛塔。全刹为椭圆形,约40公斤重,原北庄庵祠山庙堂正中祠山全
身泥塑像右,即置有抬刹。出会时因祠山神是泥身,难以搬动,故将抬刹置于祠山神雕花抬椅上,四神
脚就可抬出游乡出会。关于神面。神面,乡人又称“菩萨”、脸子、“面具”。现北庄庵文化大革
命后仅存的中央神面,及看家和尚头套,似为同治兵灾后雕凿。五十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加之北
庄庵年久失修需拆除,庵中原存十四副神面(包括看家和尚头套),按各脚子会分工,本族取回保管。
庙堂、抬制、神面与跳猖传承
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队(现为乡)成立造反专政队,破四旧”,追毁神面。南方神面一度曾转
至倪家,与看家和尚、中央神面存放一处。后被追回,与其他神面一同销毁。关于肩巾。肩巾,
指五猖神面及四副身盔后下批(或颈下)至肩背部的方巾,为面具的附着物。每身此巾上,各有七
绝一首。
本世纪四十年代,参加过跳猖活动,现仍健在的只廖寥七人:周奎(1911),郎溪定埠白屋里人。
从小放牛,十五至十七过三年私塾,后一直在家种田到现在。二十五跟父亲周良端学跳五猖中的
和尚。至1949年前夕,共跳过十次左右。周泰春(1908-一),又名慕春。郎溪县定阜乡圩旁村人
从小放牛,后帮贡于吕佳种田,未读过书,十九岁时父亲去世,随堂祖父周良金学跳北方神。周
泰宝(1921一一)郎溪县定阜乡卫圩旁村人,高小文化成度。一直在琅种田务农,曾任生产队会计。
火小喜爱跳唱,寿心于会杨生(门司)的活种。倪生根,高根水,陈盆诚..
蝶
陆阴阳与五行
阴阳与五行
胥河两岸的跳五猖,原就是通过对张渤的祭祀,祈求驱邪祛瘟,从而燮理阴阳,以期远到风
调雨顺,人寿年丰。现在定埠南乡北庄庵的跳五猖既不同于过去县外的出五猖(分上、下猖),
也不同于定埠北岸现在的跳五猖,它的全部仪式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完成的,这就具有了
先秦祭祀的重要特征。长时间以来这一祭祀礼仪在这里已成为南岸乡民的重要风俗活动。他们
曾把请神时门司所念之咒语,看成与以祠山神祗之间联络的讯号。认为请神发言稿(咒言),
是神秘力量的语言。
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是经过从西周至战国这样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发展演变而最终建立。
在此期间,不同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阴阳”、“五行”的观念,除孔孟之外大多
有所提及或阐述。这些人物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对阴阳、五行各有自己的理解。他们
的阐述,成了不同阶段的代表水平。这一学说的发展脉络大致是,起先是由对日照、天气的观
察记述,继而对观念本身的展拓与运用,直到该学说的最终定格。
阴阳与五行
关于五行。五行一词先秦以前与阴阳观念并无联系。最早记载五行的,可推至成书于商
周、载国间的《尚书》。《尚书·周书·洪范》载:阴杨五行观念发展到战国时期,以邹衍为
代表将阴杨与五行相结和,用作以观察、认识万物变化规律的思想依据。《史记》,卷七
四《孟子荀卿列传》称邹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终始大圣之篇。”这时
的阴阳与五行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