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docx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30年代的流浪作家

艾芜

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

?

?

论文关键词:艾芜??云南??流浪作品???创作

论文摘要:艾芜是一个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作的一位左翼作家,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展现得几乎都是“流浪者”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流露的是流浪的所见所闻所感,充满了人世的辛酸与悲苦。当然,作为一个流浪的人儿,云南就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了他创作的绝佳题材,创作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南行记》。本文将从艾芜以云南流浪经历为题材的作品出发,围绕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宏观上解读、理解云南风俗并探索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左翼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十分丰富,与好友沙丁一起被誉为“左翼双壁”。然而,在大部分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艺术魅力的应属《南行记》。《南行记》以自己在云南流浪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云南的风土人情为基调,把自己的流浪经历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相融合的具有云南特殊文化背景的南行系列小说,是作家理想与现实,心灵与社会的矛盾的产物,是现代文学史上“流浪小说”的典型。一部伟大的作品始终与作家自己的某一特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作品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眼球。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艾芜那坎坷的流浪经历是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流浪小说的。相反,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艾芜就是某一哲学流派的大家。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决心走文艺这条道路是经过漫长而艰难的选择的。因为在那长途跋涉的旅途中,他的包袱里始终装的是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人生观和哲学观》以及一些经济学、社会学之类的书籍。可以说是流浪,是云南改变了他的文化路,为此有必要对他的这段经历做一个认识。

—??艾芜的云南缘

艾芜一生三次南行到云南,作为一个流浪的人为什么多次南行到云南呢?用他的话说是“新的变化太吸引人了”。在《想到漂泊》中,艾芜深情的写道:“我自己,由四川到缅甸,就全用赤脚,走那些难行的山道,而且,在昆明,在仰光,都曾有过缴不起店钱而被赶到街头的苦况的,在理是,不管心情方面,或是身体方面,均应该倦于流浪了。但如今一提到漂泊,却仍旧心神向往,觉得那是人生最销魂的事。为什么呢?不知道。这也许是沉着的苦闷,还深深地压入我心头的缘故吧?”艾芜之所以不断地流浪,不断漂泊,不仅是生活的所迫,不是单纯的为吃而痛苦的忧愁。“流浪”是一种追求和寻找的象征,是自己美好梦想的执着追求。正如他的诗:“江水呵,慢慢流,流呀流,流到东边大海头,那儿呀,没有忧!那儿呀,没有愁!”“这儿呀……也没有忧!这儿呀……也没有愁!”

“也许是沉着的苦闷,还深深地压入我心头的缘故吧?”?对于“赋性沉默,在大庭广众中一般不露声色,但每涉及革命,已能考虑问题,还常有独到见解。”[1]的艾芜这苦闷究竟是什么呢?艾芜在创造社郭沫若等人的思想影响下,他对学校越来越不满意,与他所喜欢的创造社的那些思想比较起来,学校让他感到促狭和沉闷。再加上受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文章的影响,凭着自己对“劳工神圣”的简单认识,他相信半工半读可以实现,于是放弃了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机会。而且当时家庭经济也日益衰落,眼看自己的北京大学梦也渐自破灭,在这种情况下他凭着自己有增无减的勇气和傻气,想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努力走到世界上去,寻找新的生活之路。

然而,更为现实的也是他流浪的最重要的原因却摆在眼前。当艾芜十一岁时,还沉迷于《三国演义》《水浒传》《七剑十三侠》?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敬时;狂热的做着自己的英雄梦却又无法阻止自己满脑袋的对英雄的幻想时。父母却积极的给他寻找未婚妻,此时的他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尽管在他眼里“未婚妻”“老婆”在他当时的脑海里始终没有弄明白过,还心里暗暗的想“你们说的老婆跟我有什么关系”[2](28)但是仍然逃不掉订婚那一节。这种旧式婚姻的厌恶和憎恨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艾芜也无数次的反抗过,提出过退婚的要求,可想而知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父亲是根本无法容忍的,直到上了四年的师范学校后,父亲提出“哪年毕业,你就哪年结婚!”的要求时才彻底的激起了他的反抗,情绪也更加的复杂起来。一方面,自己不愿意结婚但又害怕伤了那姑娘的心,毁了人家,面对这种情形就愈加的苦闷,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像吉普赛人似的,到处漂泊”[3]去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于是走向了荒野,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寻觅理想的家园。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1925年夏天艾芜到了云南曾写信给父亲说:“我要在他乡异国流浪十年之后,才能转回家去。”十年转眼过去了,仍然没有如期而归,却是“我还打算再埋头苦苦用些年功夫。”1925年的秋天,他流落到云南昆明的街上,上了人生哲学的第一

文档评论(0)

158****16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