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研究.docx

俄罗斯人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俄罗斯人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研究

?

?

俄罗斯人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研究

自2013年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美关系持续紧张。面对“美国重返亚太”“北约东扩”的强压,俄罗斯频频向中国示好,“中俄战略协作”也日益成为两国的重要议题。聚焦国内的相关研究,即使涉及文化层面,也大多侧重于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思考。这些研究,一方面在扩展思路和理论建构方面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虽然涉及了对研究对象“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测量,但主要还是从心理学层面进行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二是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基本都是以在华的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主要从界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并对在黑龙江的俄罗斯人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进而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一、概念及研究方法的界定

1.概念界定。

“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是本文的两大主题,而不同的学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社会融入受限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以及社会融入主题、内容及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尚未形成一个准确和全面的定义。通过对“社会排斥论”“社会融合论”“移民融入论”的综合理解,本文倾向于从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社会融入”,即社会融入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行动,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是主体周围环境不断持续性的互动过程(这种持续性互动可以是一定时间内的临时互动,也可以是长时间的永久互动),并且与他人的行为相关。简单来说,在此次研究中偏重于对社会融入“行为”层面的测量。

文化认同不同于文化适应的被动取向,文化认同的一般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个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说是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个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此外,本研究的文化认同还包括“文化理解”的层面,即文化认同不仅仅指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赞同、认可程度,还强调他们以一种“他者的眼光”,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他们所处的“异文化”。

2.研究方法。

从整体上看,本研究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本课题主要依据“社会职业身份”将在华的俄罗斯人划分为四类群体:商人、雇员、游客和留学生。针对前三类群体居住地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主要采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即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鼓励调查者深入到在华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从互动中发掘并整理有价值的信息。根据留学生群体的高聚集性和较强的读写能力特点,主要采用社会学问卷调查法中的“自填式问卷”形式,因为它具有匿名性、调研对象可控性和前期论证环节,问卷的结构一般会比较严谨,收集来的数据也更符合预期目标的设定。虽然结合了两种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但本文会侧重于对调研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二、在黑龙江的俄罗斯人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现状

如前所述,本研究依据“社会职业身份”将在黑龙江省的俄罗斯人群体分为了四类。下文将分别对不同类别群体的融入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1.中俄边境城市中的俄罗斯游客群体。

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城市中的俄罗斯游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游览客”。在这里以“游客”名义入境的俄罗斯人占当地俄罗斯人的绝大部分,并且往来中国的次数极为频繁,甚至有些俄罗斯人每周末都要来此度假、休闲和购物。而“购物”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可以通过其购物的目的将这一群体再次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来为家人购置生活用品和衣物,这一类的购物者大多会选择相对高档或者性价比高的商场进行购物;而另一类为来华“倒货”的俄罗斯人,这类购物者一般会选择各大批发市场“批货”,然后带回国销售。

如果先从最外显的语言层面来衡量这一俄罗斯群体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状况,会发现一对显著的矛盾存在:频繁的入境次数与普遍的“汉语障碍”。这一游客群体的大多数不会汉语,而当地的中国人却或多或少的都会讲一些俄语,这就形成了虽在中国境内,但两国人民的日常交流却基本用俄语来完成的怪异现象。虽然这一游客群体在语言掌握方面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在夜幕时分和当地中国人一起跳舞,还是热情参与当地的盛大活动。这些俄罗斯游客虽并没有长期在华生活,对中国文化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其来华的频率普遍很高,他们大多有中国朋友,在饮食、服饰方面也适应的良好。他们生活闲适,看似并没有因“异文化”情景造成太多压力。在整体上,这一在黑龙江省的俄罗斯群体表现出一种被动的、浅层次的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状况。

2.在黑龙江省的俄罗斯商人群体。

因受到相关来华经商条例限制,来黑龙江经商的俄罗斯人占总体的比重较少。一般情况下,大宗的中俄双边贸易,一般在两国分别进行,除了在最初的对商品需求市场调查外,基本都通过网络进行沟通、洽谈

文档评论(0)

133****53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