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策略分析.docx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策略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

?

孙振保+许书娟

【摘要】本文分析以往智能控制课程发展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工程教育理念下提高智能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工程教育理念智能控制课程教学策略

GA

0450-9889(2017)01C-0152-02

一、智能控制课程分析

作为一门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智能控制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控制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方向进行了解,从而熟悉智能控制相关的发展趋势、主要理论以及数学基础等,在基本掌握智能化的控制结构以及算法等方法的情况下,为未来工程实际的应用作铺垫。现阶段,CDIO已经成为了最受国内外欢迎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是将构思到设计到执行再到运作等一系列过程看做工程教育中所涉及的整体性环境之背景,并且在遵循产品生命周期的前提下能够将相关的主要课程体系构建出来,随后在项目和课堂结合的前提下实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将我校的自动化专业作为案例,针对如何有效地提高智能化控制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围绕的方向是对先进性的“CDIO”模式以及相关的内容等进行科学化的借鉴,并在其相关教育理念强有力的引导下,科学化地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这一重点培养计划,其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便于能够对他们的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内容等进行科学性协调,以此达到培养卓越型学生的目标。基于目前我国的产业化发展,以及结构体系调整性的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得在结构调整和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有不相适应的矛盾产生。因而,我们需要将全新的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出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国内智能化控制学科整体可持续发展,为建立在工程教育理念之上的智能化控制课程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条件。

二、智能控制课程发展历程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的历程

作为新型的、现代化的一种自动型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是原有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一种延伸,是最新的一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智能控制技术就取得了飞速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无论是家用、工业,还是在军事、农业等方面均被广泛应用。

第一次出现智能控制思潮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是由Leonaes等人正式提出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又由IEEE这一控制系统的学会以及计算机的学会在美国的费城联合召开了一场有关于智能化控制的国际性组织学术研讨大会,并且智能化控制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是在此次大会上确定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蔡自兴等人编写了我国首部有关于“智能控制”的教材,编者将模糊的控制,递阶的控制,学习的控制,专家的控制以及神经的控制等连接起来共同视作智能化控制这门现代课程初步的框架,并围绕主要的分支进行相关研究。后来,如李人厚、王耀南等对相关的智能化控制教材充分进行了编写和完善,这些已经出版的教材对于我国智能化控制课程而言,其教学效果明显达到了,并且关键性的教学作用也发挥了出来。他们无论是为了我国整个智能化控制这一学科的建设,还是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均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专家们在研究智能化控制这方面的表现是十分的活跃,时常会有重要的、新型的一些与智能控制相关联的学术讨论会举办,如中国控制会议、全球自动化与智能控制大会、中国控制与决策大会以及中国智能自动化大会等,这标志着我国的智能控制已经形成了独立学科。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在日常的智能化控制课程教学中时常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专业或学校的不同,使得智能控制课时会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最常见的便是安排48课时或是32课时。一旦遇到相对紧张的学时状况,就会使教学改革的手段或方法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这主要是因为每一年都会大量增加新的知识,因而教师的备课方案也需要实时更新。另外,在不断增加课题讲授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有新的教研成果加入,为了落实教学改革,增加交互式教学以及课堂讨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研究发现理论课的增加却没有适当增加实验课,这自然难以使实验效果得到保证。

2.学生整体性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对于教师而言困难重重。另外,不同的教师其自身所具备的教学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不同的教师对于內容的理解不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也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保证。

3.不同的学校对于学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更加倾向于建立激励机制以及科学化的考核方式。但是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在该课程所应用的考核技术上是不完善的,大多学生认为其只是一个形式,由于采取了不适应的考核形式,难以将其有效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学生自然在学习上容易掉以轻心,不但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学

文档评论(0)

186****79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