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第1页

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在我国,每年因啮齿动物致伤者众多,有研究表明,啮齿动物致伤(鼠

咬伤为主)位居犬咬伤、猫咬伤之后,成为第三大动物致伤来源。啮

齿动物致伤后,除局部创伤所致功能障碍外,还可因伤口途径传播感

染性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鼠咬热、破伤风等,对人类健康造成

重大威胁。

一、流行病学

啮齿动物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一目,最主要的两个特征为门

齿无齿根和无犬齿,因其在进食过程中以门齿啃咬食物,因此统称为

啮齿动物,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

的储存宿主,啮齿动物可通过携带大量的跳蚤、蜱、螨、虱等医学昆

虫作为媒介,传播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和原虫等多种病原

体,可通过被啮齿动物抓咬,处理啮齿动物,与啮齿动物的粪便、尿

液或唾液接触直接传播给人类。啮齿动物直接传播的疾病有:汉坦病

毒肺综合征(HPS)、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鼠

疫、鼠咬热、沙门氏菌病、兔热病等;啮齿动物间接传播的疾病有:

幼虫病、科罗拉多蜱热、莱姆病、鼠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痘、回

归热、斑疹伤寒等。

我国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动物致伤门诊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地区致

伤动物来源构成中鼠咬伤占比最低0.8%,最高达11.8%。目前国内

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

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第1页

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第2页

二、致伤特点及致病机制

(一)啮齿动物致伤特点。主要为抓咬等动物行为造成的人体机

械性损伤。啮齿动物致伤以体型较小的鼠类和兔形目居多,体型较大

如河狸、水豚等较少与人类接触,致伤案例罕见。常见的鼠咬伤有如

下特点:多系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或农村山区、多发生于睡眠中、女性

居多、四肢部位多发、婴幼儿(0~4岁)致伤比例最高,宠物鼠致

伤多在逗玩或喂养时、动物实验室从业人员多在抓鼠不当时发生。

(二)啮齿动物致伤后直接传播的疾病(如鼠咬热)。主要由致

病细菌、病毒或螺旋体等病原体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形成。

(三)啮齿动物致伤后间接传播的疾病(如鼠疫)。主要由动物

所带寄生虫,如跳蚤等,通过虫媒等途径,致人感染细菌、病毒或其

他病原体所造成的。本规范主要针对啮齿动物致伤及与损伤直接相关

的传播性疾病,不包括间接传播疾病和与损伤无关的直接传播疾病。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啮齿动物抓咬伤后常表现为局部出血、疼痛、肿胀,极少数严重

者可伴有局部缺损或毁损、功能障碍等。密切接触和致伤人类的啮齿

动物通常体型较小,如家鼠、仓鼠等,其门齿呈现“凿牙”等特征,

咬伤后创面或创口严重程度次于猫咬伤。

鼠咬痕的形态特征一般表现为:创口不大,创缘极不规则,有锯

齿状的小齿痕,多较浅表,其深度一般仅达皮下筋膜。鼠咬痕的部位,

多分布于肌肉脂肪组织菲薄而皮肤、筋膜、软骨较集中的部位,常见

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第2页

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第3页

于手足、颜面部:如眼睛、口唇、鼻尖、耳廓等部位。部分鼠咬伤患

者可出现深部组织穿刺伤。值得警惕的是婴幼儿或长期卧床者,因无

摆脱或反抗能力,若致伤时间长及反复发生,颌面部(耳鼻等部位)

组织撕脱毁损或缺损常比较严重,外科修复处置难度较大。

兔形目动物致伤创面多较整齐,呈对称“门齿状”咬痕,多为上

下各两个,创口深度和组织撕脱较轻,出血较少。啮齿动物抓伤表现

同犬猫抓伤。

文档评论(0)

134****47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