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与德性的同一与错位--基于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思考.docxVIP

论知识与德性的同一与错位--基于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论“知识”与“德性”的同一与错位

基于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思考

?

?

摘要:“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源于苏格拉底的著名格言“德性即知识”,体现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层面上的本质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知识”与“德性”的同一关系嬗变为严重的错位,违背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意图。因此,对“知识”与“德性”的错位现象进行客观、辩证地述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代

意义。

关键词:德性;知识;同一性;错位

Abstract:TheequalityofKnowledgeandVirtuecomesfromSocratespmotto“virtueisknowledge”,whichshowsthephilosophicalessenceofSocrates.However,influencedbythevarioussocialelementsnowadays,theequalityofKnowledgeandVirtuehavebe2comedislocated,sothatitviolatesSocratespsrealintension.Therefore,itwillshowthegreathistoricalvalueandmodernsensetocommentthedislocationofthemobjectivelyanddialectically.

Keywords:virtue;knowledge;equality;dislo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53-1203/C(2009)3-0006

???????论及“知识”与“德性”,首先应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著名格言“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与“德性”是同一的,“知识”是“德性”的根本。这一命题的阐释在苏格拉底时代具有一定的哲学地位和历史价值。然而,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由于时代背景、国别等因素的不同,“德性”与“知识”的同一关系也遭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因时代的变迁和不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知识”与“德性”的同一关系嬗变为明显的错位。因此,对“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进行解读,对其错位现象进行客观地辨析,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一“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解读

???????“知识”与“德性”源于“德性即知识”的提出,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核心命题,它将人们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真实可靠的知识理解基础之上,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知识与人的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本真意图。为更深层次地了解“知识”与“德性”的同一关系,应该熟悉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及其源起,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德性即知识”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德性即知识”的溯源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宣言,追根溯源,具有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智者运动两方面的背景。首先,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为原因,因而自以为是,众说纷纭。[1]其次,智者们虽然唤醒了人们的理智,打破了希腊传统的、不合理的真理观和道德观,但是却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由此走向了诡辩论或怀疑主义,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更违背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在批判自然哲学家和智者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开始正本清源,摒弃感觉高扬理性,使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将追求知识作为人的本性,由此竖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

???????(二)“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诠释

???????苏格拉底指出:“德性”的根据或本质就在于“知识”。[2]因为,“善”这一最高理念是“理性”的存在(“善”代表“德性”,“理性”代表“知识”),因而行善的美德必然具有理性的品质,表现为理性的行为。这样一来,若“德性”没有“知识”则是不可能的事。德性与知识是同一的,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

???????所谓“德性”(arete),在希

文档评论(0)

150****51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