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四讲文化与社会.ppt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讲文化与社会

CultureandSociety

本讲的根本内容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第二节文化的结构、功能和文化变迁第三节社会概述第四节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一、文化概念探讨1。文化的词源中国古籍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所以汉朝刘向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文化是封建帝王治国安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西方,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语,原指农耕和对植物的栽培,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但凡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文艺复兴后,把对人的教化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历史性4.共享性5.象征性6.累积性7.变迁性8.特殊性〔多元性〕和共性

三、文化的类型/区分1.从文化的存在形态分物质文化: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维护社会秩序2.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和接受程度分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亚文化:特定群体的文化反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亚文化3.从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享用、认可的群体的差异分精致文化:内容严肃,感染力、渗透力丰富而深入精英文化:社会上层阶级的文化群众文化:普通群众接受与共享的平民文化低俗文化:社会的负面文化

第二节文化的结构、功能和文化变迁一、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根本要素)语言要素符号要素精神要素标准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的能力)最重要知识、观念、标准、模式等,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表达自身意义以外事物的东西。是人们交往的媒介。语言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是知识传承的工具体系及人们交往、社会互动过程的手段。标准是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是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准那么。

二、文化的结构1.文化的内在结构文化特质〔文化元素〕——组成文化复合体、能独立发挥一定文化功能的最小单位。文化集丛——由一组在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组成一个更大的功能单元。中心特质文化模式——功能互相关联的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相区别。2.文化的空间结构文化中心文化区域文化圈文化边际

三、文化的功能1。对个人——文化起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2。对团体——文化起着目标、标准、意见和行动整合的作用;进行群体的区分:人与动物、人群之间、社会与自然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之发生改变;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变性。

〔二〕文化变迁的过程引起文化变迁的动因:环境的变迁、创造、发现、文化采借与融合、文化继替等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文化的传播〔三〕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

第三节社会概述一、语源学上的社会中国古代典籍中,“社〞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社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某种集体活动的场所。宋代典籍中开始出现“社会〞一词,指一定数量、规模的人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结合。英语国家的SOCIETY一词,源于拉丁语SOCIUS〔意为伙伴〕。日本人首先将这一概念翻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著作时,沿用了这个概念,“社会〞才具有了现代通用的含义。

二、各种不同的社会观1。社会唯名论2。社会唯实论3。功能主义4。冲突理论我们认为,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根底,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的人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和无限丰富的。三、社会的根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根底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第四节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二、社会关系1.社会关系的概念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表达。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强关系(strongtie)弱关系(weaktie)

三、社会结构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局部:社会地位、社会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end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