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探索:走出宏观缺位与微观失效窘境.docxVIP

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探索:走出宏观缺位与微观失效窘境.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探索

走出“宏观缺位”与“微观失效”窘境

?

?

周建波陈皓刘婷

摘要:20世纪上半叶,旧中国国家能力低下,“宏观缺位”,被称为“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分配和财富流通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这有利于降低基尼系数,从而形成规模优势,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家能力的重构,“宏观缺位”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新中国在国防、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公共品领域的供应能力显著提高,然而国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过度干预又导致了“微观失效”,致使工农业,尤其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充分尊重微观经济主体的权益,逐步实现了国家宏观有力调控和微观经济主体积极创新的结合,走出“宏观缺位”与“微观失效”的窘境,形成了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协调均衡的中国道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能力;中国道路;宏观缺位;微观失效

中图分类号:F129,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1)03-0009-09

一、宏观管理缺位——近代中国国家能力的不足

千家驹在《中国的内债》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的内债问题仅是财政问题的一面,财政问题的本质不是本金与利息难以筹措,而是国家无力掌控税收自主权,不能做到关税自主,因而在帝国主义压迫下难以振兴民族资本,内部军阀官僚腐败问题严重,导致国家衰弱。[1]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千家驹所指出的近代中国的问题就是国家能力的不足。“国家能力”的概念起源于政治学,CharlesTilly认为战争促成了国家,也促成了出于战争需要的财政动员能力。TimothyBesley将“国家能力”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探讨,他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财政汲取能力(FiscalCapacity)、提供公平品的集体能力(CollectiveCapacity)和保障市场、产权的司法能力(LegalCapacity)。[2]国家能力在国内学界存在多种表述,在探讨国家能力与经济长期增长的话题中,国家能力的主要表现是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和为公众提供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法律制度保障等公共品的能力。

近代中国国家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农村危机中得以窥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国家能力低下,中国农村问题异常突出。具体表现为,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农产品价格低落,土匪窜乱,农民受到严重的盘剥。加上30年代正处于世界经济萧条的大背景,农村破产现象较为严重。正如千家驹所说,“农村问题现在已经变成了全国最重要的问题,它不但决定了社会的动乱与安定,而且中华民族的前途,四万万广大民众的生存,也因农村的崩溃而感受到莫大的威胁”。[3]笔者在整理东亚同文书院旅行日记和相关文献等资料时,也发现了东亚同文书院学生对这一时期中国农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大量文字和图片记载,在荒年时尤甚。[4]

面对日益严重的中国农村危机,知识分子纷纷从城市走向农村,时至今日为人们所熟知的陈翰笙无锡调查、李景汉定县调查、(美)卜凯调查等专门针对农村的调查报告皆出自于这一时期。学术理论界对于当时中国存在严重的农村危机这一现象已有共识,但对于这一危机背后的成因以及解决举措却存在论争。例如,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认为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农民个体贫弱,而且毫无公民意识,如一盘散沙;乡村传统基层组织结构的破坏加剧了农村破产。因此,晏阳初提出以文艺教育救农民之愚,以生计教育救农民之穷,以卫生教育救农民之弱,以公民教育救农民之私。[5]梁漱溟主张重建乡村礼俗风尚以拯救农村。[6]从事实来看,乡村建设派的构想并不成功。千家驹根据李景汉的定县调查报告,对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实验进行了批判,认为五年的乡村实验并未对定县大多数民众的经济生活产生根本性变革,也无力摆脱跟随中国农村破产的趋势。[7]乡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对农民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乏善可陈。梁漱溟自己也承认,“‘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个话,差不多是一个事实。”[8]此外,还有农村生产技术改革派和农村合作派,主张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建立农业金融体系,帮助农村摆脱困境。这两派的观点侧重技术层面对于生产力的影响。

五四运动之后,得益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国内得以广泛传播。千家驹及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③因为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意识,主张只有通过根本的改造,中国才有出路,因此也被学者誉为中国的左翼经济学家团体。[9]他们基于详实的田野调查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在理论层面对上述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陈翰笙、薛暮桥等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破败和农民疾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农民素养和技术基础,而在于农民受到帝国主义殖民者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过于沉重。诚然,农民素养的提高和技术改进

文档评论(0)

134****48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