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丘浚的文化教育思想.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论丘浚的文化教育思想

?

??

?

?

?

?

?

?

?

???

?

?

?

?

?

郑朝波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丘浚主张,学校之教,德行为先,其目的是要做到诚;变化气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立志是变化气质的关键;文章关乎气运之盛衰,气运即精神风貌;经籍图书建设是万年万世之事;“道德一,风俗同”是教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德行;变化气质;气运;道德;风孙

G40-09

:A

:1009-9743(2010)01-0073-06

一学校之教,德行为先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途径,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春秋以前,教育为官府垄断,此即“学在官府”。春秋以后,礼坏乐崩,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办学的现象。孔子就是私人办学的著名代表。他在教学中突出了仁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突出了道德的主体性。

明代教育制度是最为完备的。这种完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设置的完备。从县学、府学一直到国子监,形成分级式的教育体制。除了官学之外,还有私学。书院是私学的主要形式。书院产生于唐代,宋代有很大发展。明代中期以后,书院的发展更加迅速。据统计,明代书院的数量约为1500余所。仅海南就有20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琼台书院。一是考试制度的完备。生员、官员的选拔都要经过考试,择优录用。其中,科举是最重要的考试制度。

因此之故,明代的文化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例。海南原为蛮荒之地。到了明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堪称奇迹。终明一世,海南一共出了62位进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丘浚。丘浚是明代教育的受惠者。从科举来说,丘浚虽历经两次科场失意,但在第三次获得成功,获得乙榜第一。这是明代海南人考得的最好成绩。从学术来看,丘浚被官方誉为“理学名臣”,他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大学衍义补》、《世史正纲》、《朱子学》等。这些著作都涉及到文化教育的内容。从事功来看,丘浚晚年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大学士。尽管时间很短,他还是积极献策。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明孝宗多次拒绝了丘浚的退休申请。

对于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丘浚充满了自豪感。他指出,“(琼州)今日衣冠礼乐之盛,固无以异于中州,其视齐鲁亦或有过之者”[1]。有人以为,海南文化教育是在苏东坡贬来之后,才得到发展的。丘浚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巧妙地引用苏东坡的《伏波庙记》来反驳这种观点。苏东坡说,“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盖班班然矣”[1](P4255)。显然,中原人士举家迁来海南,而后收徒讲学,其结果就是促进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传播,推动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以致苏东坡贬来海南后发现,海南的文化教育已相当可观。丘浚还把海南称作“海滨邹鲁”。在此之前,“海滨邹鲁”都是用来指潮州或福州。丘浚第一个用这个词来意指琼州。这不是自我吹嘘,而是事实描述。朱元璋把海南称作“南溟”之“奇甸”。借重此语,丘浚作《南溟奇甸赋》,称赞琼州“礼义之俗日新矣,弦诵之声相闻矣,衣冠礼乐彬彬然盛矣”[1](P4461)。丘浚的观点被王佐、唐胄等接受下来,并加以发挥,王佐续作《南溟奇甸歌》。他在歌中称颂,“衣冠礼乐之美,遽与中州相追陪。诗书弦诵之兴,遽与邹鲁相追陪”。王佐的《珠崖录》、唐胄的《正德琼台志》摘录了苏东坡的观点。

从古至今,学校在人才培养乃至教化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丘浚本人给多个府学、县学作学记,其中分别提到学校的各种功能。其中之一,学校是进行教化的机构。“学校者,申明教化之所,义理之所从出也”[1](P4249)。汉代以来,学校讲授的是经学。明代更是如此。经学,所蕴涵的就是义理。义理就是教化的内容。其中之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者,养贤之地也”[1](P4251)。明代各级官学皆有配额,学习优异者,国家提供食宿,并送达上一级学校。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养士”制度。其中之三,学校是产生“文德”的地方。“学校者,文德所从出也,于此明伦,于此讲道,于此同风俗,于此造人才”[1](P4253)。“文德”的内容很复杂,体现在人伦教化、义理教育、风俗同化、人才培养等。这段话概括了学校的全部功能。

孟子说:“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亦称“五伦”,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所说的道德即体现在人伦日用中。这是一种实践道德,强调的是它的实用性。这种实践道德,就是“德行”。正是儒家文化教育思想的核心。

就德与行的关系来说,“德者,行之本原;行者,德之实迹”[2]。即是说,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结果。德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东西,其境界必须通过行为才能展现出来。德之行为必须是克己和利他的。这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的粘合剂。丘浚强调,“学校之教,德行为先”[2](P1086)。这句话明确肯定了德行优先原则。丘浚也意识到,德行

文档评论(0)

181****48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