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纠结.docxVIP

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纠结.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纠结

?

?

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纠结

英国文化研究原初是一项国内的事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议题迅速国际化。霍尔开始高频率地谈论身份、混杂、新族性、英国性、全球化;莫利的话题也从国内的“积极受众”转向了“全球媒介、电子图景、文化疆界”等只有全球化时代才有的课题。于是,也就有了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命题的相遇。由于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不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重大主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学界认真的梳理。以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家霍尔和莫利为中心,建构“文化帝国主义”与英国文化研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联,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研究提供某种可能的借鉴。

[关键词]霍尔;莫利;英国文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1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5-0227-04

贺盕滨(1959—),男,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系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研究员,爱丁堡市政府传译部首席释译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文学翻译和普通语言等;(河南郑州451150)金惠敏(1961—),男,哲学博士,河南大学省(政府)特聘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211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与美学、文学理论与文化理论等。(北京100732)

英国文化研究原初是一项国内的事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议题迅速国际化。霍尔(StuartHall)开始高频率地谈论身份、混杂、新族性、英国性、全球化,尽管他早年也不时有此讨论;莫利(DavidMorley)的话题也从国内的“积极受众”转向了“全球媒介、电子图景、文化疆界”等这些显然只有全球化时代才有的课题。于是,就有了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命题的相遇。由于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并非英国文化研究的重大主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学界认真的梳理。

笔者认为,欧美学界围绕“文化帝国主义”数十年持续不断的论争,渐渐凸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趋向——现代性趋向与后现代性趋向,而文化研究也由此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范式——“现代性文化研究”与“后现代性文化研究”。要厘清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分别确定它与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理论的关系,而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学界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分别只是一种笼统的理论划界,并不完全适合具有丰富和复杂内涵的具体的思想探索(如英国文化研究)。离开理论,我们无从通达对象;而仅仅依循理论,我们将会远离对象。这提醒我们,在借用任何一种理论模式的同时都需要对它保持一定的警惕。

现在我们姑且先从理论出发。

英国文化研究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一直比较暧昧。似乎在对高雅文化的解构上,在对差异和杂交的强调上,在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上,在对“文化工业”概念的拒绝上……英国文化研究与后现代理论同气相求,互为知音。这绝不为错。但是,仔细辨认则会发现,二者这种目标的相同掩盖着它们出发点的相异:后现代理论的主要来源是索绪尔的符号学,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对于“主体性”进行解构的倾向,能指只能达及作为观念的所指,而无法进入现实,能指所指向的不过是另一能指,意指活动不过是一条纯粹由能指所构成的漂浮的链条,即能指链,因而所谓的“主体”在言说结果中就成了被言说——被能指所言说,被文化所言说,被传统所言说,等等,它是代言人,代他人言说而不能自己言说或者言说自己。在现代性哲学中,如在康德那儿,主体决定客体,因而它才是“主体性”,但被后现代理论翻转为被客体所决定,主体于是便不再是主体了。是否承认主体性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哲学上最基本的分野。

英国文化研究,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因其对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而导致不太注意理论本身的内在统一性),但至少就其与“文化帝国主义”命题相关的媒介受众研究而言,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则是对主体性的坚持,具体说,就是将媒介受众作为话语主体,更关键的是作为个体主体。

以“积极受众”而名世的大卫?莫利,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指出:“我们不能将受众视为一个不加区别的大众,相反,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一些相互重叠的亚群体构成,每一群体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1](P8)他要求去调查受众“在阶级结构中的位置”、“地区所在”、“种族来源”、“年龄”和“性别”等这些作为社会学基础的要素。[1](P8-9)也就是说,他需要一个更加具体的“受众”概念。虽然受霍尔的直接影响,受阿尔都塞间接的影响,年轻的莫利不是十分赞同把受众进一步作为个别的个体[1](P1),但在后来的“全国受众”和“家庭电视”研究中,他实际上已经把社会学分析与个体分析结合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将受众的接

文档评论(0)

186****39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