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
论许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教育之间的互助关系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宋军(1961—),男,河南扶沟人,河南省许昌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许昌拥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夏朝建立以来,这里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许昌也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集聚区之一,包括越调、钧瓷制作工艺等都是国家级的文化瑰宝。长久以来,许昌地区的“非遗”保护处于粗放式的状态,由于缺少资金、人才和机制的支撑,大量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濒临灭绝。对此本文就当前许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当地大学教育之间存在的联系,从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角度入手,简单探讨两者互利共赢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昌学院;大学教育
类别“非遗”项目及申报地区民间音乐类筹音乐(许昌市)、越调(许昌市)、长葛大铜器(长葛市)民间舞蹈类弓子锣舞(禹州市)、莲花灯舞(长葛市)、南席老虎舞(长葛市)、艾庄铜器舞(许昌县)民间文学类黄帝传说(禹州市)、吴道子传说(禹州市)、张良传说(禹州市)、马文升传说(禹州市)、钟繇传说(长葛市)、陆实传说(长葛市)、大禹神话传说(禹州市)、葛天氏传说(长葛市)等传统工艺类钧瓷烧制技术(禹州市)、中药炮制技艺(禹州市)、顺店刺绣(禹州市)、董村木杆秤(长葛市)、绒制作(长葛市)、大周黄蜡制作(长葛市)、古桩腊梅盆景(鄢陵县)民俗活动类禹州药会(禹州市)、杜寨书会(许昌县)传统体育类心意六合拳(襄城县)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三批全省申报的“非遗”大名单显示,其中许昌地区申报并成功在列的有27项,涵盖音乐、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传统体育等六大类,较为平均地分布在许昌市下辖的“一区二市三县”(名单如右表所示)。
由右表可见,许昌地区较有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集中在了音乐、舞蹈、文学及手工艺等几个大类上,这些项目中间,如越调、钧瓷烧制等项目,同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具有非常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长久以来,一直是众多人文社科研究的重点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核心主题就是关于“文化”。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或者自豪感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的发展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兴衰的重要依托。从民族性和历史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看,教育的兴衰是国家文化发展状态的重要参考。高校教育提供了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人才基础,同时提供了最齐备的科研和创新基地,因此,高校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而言,是具有重大战略决策意义的。
许昌本地拥有较为齐备的高校教育资源,以许昌学院为中心的大学教育系统开展的时间较早,拥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教育科研平台。以许昌学院为例,该校共设有包括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在内的十九个教学部门,设有包括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美术学等数十个专业,还设立有魏晋文化研究中心、钧瓷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等以许昌本地文化艺术为研究重心的科研机构,是最能够代表许昌本地高校教育、科研能力的大学教育平台。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看,许昌本地的“非遗”保护的状态并不尽如人意,在社会和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面对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包括越调、艾庄铜器舞、南席老虎舞等在内的多个传统文化艺术正面临着巨大的传承挑战,有许多的传统文化瑰宝有濒临失传的危险。从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角度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国家传统文化艺术沿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大学教育提供的人才机制和科研资源,对于正处于困境的非遗文化项目来说,是寻找重新生存的有效工具和契机;而“非遗”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重大文化意义,也是丰富和提升高校教育品质的有力支撑。
一、非遗保护是大学教育文化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珍贵的部分,它不仅是记录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演变发展史的重要证据,也是中国文化走向强盛和未来的重要依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节奏过快,以及类似“重经济,轻文化”这样有些畸形的发展模式,众多宝贵、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失传,因此在21世纪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延缓传统文化瑰宝消失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从现阶段看,“非遗”项目的存在属性和生存机制都与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存在极大的距离,这使得“非遗”保护工作面临重大的机遇挑战。从高校教育的角度看,“非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当前高校教育在“文化空缺”上的一种重要补充。长久以来,人文社科类型的专业在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中的集体“势微”,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遗憾,中国的高等院校缺乏人文环境和人文情怀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并不利于学校的定位和发展,同样不利于提升整个国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