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中性角度来解读.docxVIP

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中性角度来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中性”角度来解读

?

??

?

?

?

?

?

?

?

???

?

?

?

?

?

2004年5月底,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全球扶贫大会闭幕式致辞时指出,中国将由积极和扩张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中性”的财政政策,以降低通货膨胀风险。此后,中性财政政策一词不胫而走,成为朝野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从年初开始采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渐次发挥效力,国民经济局部过热问题得到基本控制。从发展趋势看,最迟从2005年开始,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趋于平缓,因之,总体宏观经济政策将转变态势,已成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究竟选择什么词汇来刻画这种新的态势,尚在讨论之中。到了200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讨论终于有了结论——中央在平衡各方面的想法之后,决定用“稳健”一词来规范今后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趋向。决定一出,释家蜂起。然而,由于“稳健”一词表现了相当高的政治智慧,经济理论界对它的理解便见仁见智,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我们认为,无论如何解说“稳健”,有两个基本的政策倾向是基本可以把握的:第一,与1998~2002年以扩张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2003~2004年以紧缩为基本倾向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中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比较,2005年以及此后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态势将大大淡化其倾向性。换言之,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并不特别强调其刺激或约束经济增长的趋向,而是更加注重于保持经济整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二,与1998年以来政府对经济运行实施相当积极干预的(有时甚至不惜运用行政手段)的态度有所区别,2005年以后,我们将更加强调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自主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此对应,政府将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法律环境、制度基础和机制条件,逐渐减少其对市场运行的直接参与。

我们认为,就“稳健”与“中性”相比较,两者希望表达的政策含义是比较接近的。但若就其他方面而言,前者表达的主要是一种态势、一种态度,而后者则在表达这种态势和态度之外,更多一层理论的和制度的含义。鉴于此,我们宁从“中性”的角度来理解“稳健”。认识及此,本文将集中对“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展开讨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中性概念的理论意义,第二、第三部分则分别讨论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意义上的中性和作为制度建设意义的中性。

一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中性”

“中性”一词,最早出现在货币理论的研究中。“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水平。尽管“货币中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但是,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中性”概念的提出却相对较晚。1935年,哈耶克(Hayek)在《价格与生产》一书中,对威克塞尔(Wicksell)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最早提出了“货币中性”(NeutralityofMoney)这个概念。在威克塞尔的理论中,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时,一般物价水平即处于稳定状态,货币因素将不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实质的影响,哈耶克将这样一种状态称做“货币中性”。在哈耶克看来,只有通过自愿储蓄来扩大生产,才可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如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进行强制储蓄,必然会引发经济的动荡。因此,在长期内,保持货币中性状态是适宜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维持货币数量不变,这就是其著名的“中性货币政策建议”。

可以看到,在哈耶克的论述中,“中性”指的是一种不对实质经济产生任何影响的状态。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因素可以对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但这样的扩张或紧缩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是不利的,因此需要保持一种中性的状态。就这个意义上讲,哈耶克所提出的“货币中性”概念,属于货币数量论的一种较弱的表述,因为其在本质上仍然承认货币因素可以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帕廷金(Patinkin)在1965年出版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一书中,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框架,对货币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从而实现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的结合。在帕廷金看来,“货币中性”的传统结论在一般均衡框架内依然成立。在帕廷金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其所提出的“货币中性”的条件问题展开了著名的“帕廷金论战”,大大地促进了货币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在后来的研究中,“中性”这一术语开始被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如税收“中性”、财政政策“中性”等。此外,“中性”一词也逐渐趋于一种较强的表述,基本上成为政策“无效性”的同义语,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中性”与“非中性”之争,也逐渐基本上演变成为宏观经济政策有效与无效的论争。在凯恩斯主义流行的时代,政策“非中性”的观点占据了主流,这也就成为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79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