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导论 课件 第三章 全球传播生态.pptx

全球传播导论 课件 第三章 全球传播生态.pptx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第三章全球传播生态从微观来看,全球传播的动态环境是由媒介、传播者和受众共同构成的;从宏观来看,全球传播生态还包括全球社会与全球传播的政治经济互动。全球传播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全球化趋势的逐步深入和全球风险的缓缓浮现,推动人类传播不再局限于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而是转向全球共享传播。互联网无远弗届的特性使之从诞生起就拥有全球化的特征,它的本质是联结,将个人、信息、地区与全球系统联结起来,并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2全球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社会现象和过程,具体体现为人类的全球联系不断增强、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并形成了全球市场。全球化具有多种维度和多种动因,是一个既同一又混杂的社会过程。一、全球化的开端20世纪以前的全球化进程几乎是一张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动态图,生动地记录了资本的全球扩张历程。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欧洲政治、军事全球扩张到达顶峰,西方世俗话语和意识形态的全球传播却未终止其前进的步伐。第一节全球传播的演变基础

3二、全球化的发展(一)四次工业革命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全球化息息相关。近代以来的四次工业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指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机械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指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电气化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后半叶的信息化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指21世纪以来的智能化时代。

4(二)全球化的四个阶段如果将人类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社会生产与消费的互联互通算作全球化的起点,那么迄今为止全球化已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全球化10时代(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10时代。全球化20时代(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20时代。全球化30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逐步深入,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30时代。全球化40时代(21世纪以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全球化的持续发展。

5三、全球化相关概念(一)逆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反全球化(reverseglobalization/antiglobalization),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社会思潮或社会发展态势。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资源和资本的低障碍流动,但劳动力的流动没法合拍,导致全球的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均衡。逆全球化浪潮体现在多个层面,如贸易保护、边境筑墙、控制移民等政策。

6(二)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中的客观现象,而且正成为划分当代政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全球化已成为一些全球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成为他们向政府间国际组织及主权国家政府提出政治诉求的合法依据。全球化与本土化(localization,又译“在地化”)具有一体两面的特征。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全球化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去疆界化”,然而在地域限制被打破后,随之而来的是同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内部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交织和共生,反而激发了个体对自身族群价值观念和惯习的认同。本土化实质上缘于全球化趋势深化后,很多族群出现的文化身份危机,由此萌发了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族群特性意识。本土化与全球化是紧密相关的,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全球化是本土化的共性,本土化是全球化的个性,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7(三)风险社会1风险社会理论的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和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社会管理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规避和控制核能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这一阶段公众对全球性风险的认知还处于萌芽状态。20世纪60年代,核风险讨论进入公众视野,大众传媒中出现了对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的探讨。

8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从关注传统风险(核能风险、环境污染等),拓展到对新技术的反思,一系列影响范围广泛的环境问题也激发了公众对全球环境的焦虑,如意大利爆发的二英化学制剂污染、法国的油轮漏油事件、美国的核电站泄漏、墨西哥的天然气爆炸等重大风险事件。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们对社会风险展开全方位的探讨,讨论主题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森林火灾、化学污染、核泄漏、流行病等。21世纪初至今,风险社会理论覆盖了所有学科领域。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大流行病等全球性风险促使国际组织及几乎所有国家主体参与到全球风险防控中来。

9风险社会理论主要有三大学派:一是以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二是以玛丽·道格拉斯(DameM

文档评论(0)

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014505000006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