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pptx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有本病散发或流行。

鼠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钩体病临床特点:

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血症,表现为急性发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

中期为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后期为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

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预后差。;(一)形态结构

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一)形态结构

染色:钩体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镀银染色易查见;(二)培养

钩体需氧,营养要求复杂,常用含兔血清柯氏培养基培养

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8~30℃,生长缓慢,约需1周以上。

用幼龄豚鼠腹腔内接种分离,可显著提高分离阳性率。

;(三)抵抗力

钩体抵抗力弱

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

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敏感,极易被稀盐酸、70%乙醇、漂白粉、苯酚和肥皂水所灭活

但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四)分型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

全世界已发现25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新血清型仍在不断发现中。

我国已知有19群75型,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钩体的型别不同,其毒力和致病性也不同,某些钩体的细胞壁含有内毒素样物质,有较强的致病作用。

;(一)传染源

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鼠类所带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其次为波摩那群、犬群和流感伤寒群。猪是我国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易引起洪水型或雨水型流行。猪携带钩体主要是波摩那群,其次是犬群和黄疸出血群。犬的带菌率也较高,是造成雨水型流行的重要传染源。犬所带钩体主要是犬群,其毒力较低,所致钩体病较轻。

牛、羊、马等亦能长期带菌,但其传染源作用远不如猪和犬重要。

人带菌时间短,排菌量小,人尿为酸性不适宜钩体生存,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二)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此为主要传播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受污染的水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如南方收割水稻、洪水、暴雨时接触疫水易受感染。在饲养或屠宰家畜过程中,可因接触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等而受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管黏膜也可感染。

3.其他有报道经鼠、犬咬伤后可感染,也有护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的报道。;(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部分型间或群间也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可二次感染。

新入疫区人口的发病率往往高于疫区居民,病情也较重。;(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本病分布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我国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但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常忽视其存在或低估实际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钩体病年发病873000例,死亡48600例。我国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外,其他地区均有本病散发或流行,尤以西南和南方名省多见。

2.季节分布全年均可发生,主要夏、秋季流行,6~10月发病最多。

3.年龄、性别及职业分布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疫区儿童亦易感染。多发生于农民、渔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者和矿工等。

4.流行形式主要为三个类型:稻田型、雨水型和洪水型;?;(一)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二)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临床类型的病理基础:由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则形成了主要的临床表现,并依据受累主要靶器官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本病的病理特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织形态轻微变化不相一致,较易逆转。如肺弥漫性出血时,其功能障碍很严重,但病理损伤却较轻微。

;(二)病理—肺脏

常见病变为肺弥漫性点状出血。

光镜下可见肺毛细血管广泛充血,支气管腔和肺泡充满红细胞。

电镜可观察毛细血管未见裂口,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宽。

肺弥漫性出血的机制是非破裂性弥漫性肺毛细血管漏出性出血。

钩体及其毒素作用于肺毛细血管导致肺微循环障碍,因凝血机制不正常,形成双肺弥漫性大出血。;(二)病理—肝脏

可有肝大,包膜下出血;肝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z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05日上传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