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言志说的发展.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言志说的发展.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言志”说的发展

?

?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揭示文学本质特征的论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诗言志”到“诗缘事”“诗缘情”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中国古人对于文学的认识。

【关键词】:诗言志;抒情言志;诗缘事;诗缘情

一、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

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最早触及这一点的,是出自《尚书尧典》的“诗言志”说,它的原文是这样的: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诗言志”说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或更早时期人们对诗歌本质的看法。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典籍中出现类似的说法,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诗以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道志”(庄子天下篇);“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校篇)等。“诗言志”的“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闻一多曾考证说:“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怀抱”。显然,“诗言志”的“志”,主要应该指“怀抱”。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联系先秦时期普遍强调诗的政治教化功能的事实,把“诗言志”解释为“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他在解释《礼记·擅弓》中“子盗言子之志公乎”一句时,把“志“注为“志,意也。”我们认为,此注是比较符合原意的。因为“志”确实与“意”的含义相通,可作意图、意愿、志意解。因此,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干脆把《尚书·尧典》中舜对夔讲的“诗言志”写成“诗言意”。我们再从孟子所说的“不以辞害志”和“以意逆志”两句诗论来看,“志”也是指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创作意图和指导思想。不管是“怀抱“、“志向”,还是“志意”、“意”都侧重在理性方面,而且这些词都是相通的,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因此,就“志”的实际含义和诸家解释看,“诗言志”说中的“志”是不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风气盛行起来。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当时的诸侯、卿大夫在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中,常常“赋”《诗》来表达思想情感,或表示礼节,进行应酬,或借以委婉批评对方不当之处。由此可见,春秋时期“诗”已经成为贵族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源了,言说者和接受者能够通过用“诗”很好的交流。诗歌在西周到春秋贵族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官方教育系统中传授诗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礼仪制度能够顺利进行,因为诗与乐、舞相连,是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同时也包含着道德的、政治的目的。所以“诗言志”中的“志”又是与“礼”是分不开的,也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而把诗歌中表达情感的一面被淡化、压抑。这其实是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为经济政治服务的,必然要承担起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定功能。就先秦时代来看,“诗言志“的“志”是指与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属于理性的范畴。

二、《毛诗序》“抒情言志”说

《毛诗序》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它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情感因素,并且明确地将情与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论述产生诗歌的动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念,对中国传统的情志合一观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序》文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就不仅是承传了先秦以来所认识到的诗歌是心志、怀抱等理性表现,而且阐明了理性表现要靠情感的萌动。固然心志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诗,但语言表现则须情动,而且只是语言还不足以成为《诗经》中辞、乐、舞合一的风、雅、颂的诗,还须情感更强烈的嗟叹、长歌、手舞足蹈。所以《序》文接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进一步指出了诗歌在情感的强烈抒发过程中所创造的审美属性,以及由艺术美而引起的巨大感染力。

三、班固“诗缘事”说

“诗缘事”说是班固提出来的,《汉书艺文志》说: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而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论其志,盖以别贤不屑而观盛衰焉。……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诗缘事”这一理论是在汉乐府创作发展、对诗的认识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产生的。汉代崇尚周礼,采诗制乐成为政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班固在汉代试教流行最广的气氛下和汉代乐府诗大量创作的实践中,对乐府诗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提出了“诗缘事”说,奠定了我国古代叙事诗

文档评论(0)

134****46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