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广东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
题及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
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
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
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
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
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
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
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
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
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
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
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
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
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这些诗人
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在这些诗人的眼
中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
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
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
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艺术作
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
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
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
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
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
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
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
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
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
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
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
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
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
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
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
乎其外,故有高致”。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
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
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
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
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
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
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
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
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
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
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