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司法解散的程序性要件认定问题.docx

公司司法解散的程序性要件认定问题.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司司法解散的程序性要件认定问题

公司解散是指已经成立的公司,基于一定事由的发生,致使公司人格发生消灭的原因性行为和程序。在理论上,一般将公司解散事由分为自愿解散事由、强制解散事由,自愿解散事由包括章程规定事由的发生、股东会决议解散,强制解散事由则包括法定解散、行政解散、裁判解散。[1]若公司内部出现人合性障碍,故而陷入经营管理僵局且无法合意解散时,公司解散诉讼则是公司摆脱僵局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也是遭受大股东压迫的中小股东保障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同时,我国于2005年《公司法》才首次规定了可以以诉讼方式解散公司,目前制度的适用尚不足二十年,且相关规定较为宽泛(详见本系列上篇文章《公司司法解散专题——浅析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法定事由》,在适用中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部分。本专题拟结合《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司法裁判案例对公司解散纠纷的程序性要件进行探讨。其中在程序领域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

(1)在司法实践中,公司司法解散的主体如何认定?

(2)公司司法解散的管辖要件如何认定及公司解散纠纷是否可以由仲裁机构仲裁?

(3)公司司法解散中保全问题如何平衡公司与股东的利益?

(4)怎么理解“公司解散诉讼中既判力的问题”?

01公司司法解散的主体要件认定

根据《公司法》第180条[2]、第182条[3]及《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条至第4条的规定[4]表明:有权请求解散公司的原告为表决权10%以上公司股东,股东以外的其他民事主体(包括但是不限于债权人)无权请求解散公司。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债权人常常被误认为是有权提起公司司法解散的主体。

实则不然,对于债权人而言,根据《企业破产法》第7条[5]之规定,在公司不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的申请,并非提起公司司法解散。笔者依据《公司法》第182条及相关司法解释,通过对公司司法解散中原告资格、在被告主体资格及第三人主体资格的认定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公司司法解散的主体要件的认定有所裨益。

(一)公司司法解散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1.?“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的认定

??

?(1)?关于“表决权10%以上”的界定

《民事诉讼法》对提起诉讼的原告要求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但股东请求解散公司的诉讼是以消灭公司人格为目的,对公司和股东利益的影响较大,往往是股东穷尽其他手段后的最后选择。为了防止个别股东利用该制度滥诉,从而影响到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和其他股东合法权益的实现,2005年《公司法》对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原告股东做出了与一般民事诉讼案件不同的特殊要求,即原告必须是“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以期通过对股东所持股份比例的限制,在起诉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寻求一种利益上的平衡。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一条进一步明确《公司法》第182条规定中的“持有”应当包括“单独持有”和“合计持有”两种情形。故,单独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的10%以上的股东可以单独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多个股东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的10%以上的,亦可作为共同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此规定,是因为公司司法解散之诉的目的在于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公司法规定持股比例的用意在于使公司的解散反映持股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东的判断和意愿,无论单独持股还是合计持股,实际上都反映了上述意愿。这种立法精神在公司法其他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已有明文规定,如《公司法》第152条[6]关于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原告资格的规定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综上,公司解散纠纷中,原告必须为公司股东,股东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的10%以上即可。

(2)?法院对于“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的审查要点

我国法律仅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同股同权”,所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表决权并不必然与登记的股权比例一致。尤其在当前注册资本认缴制的情况下,公司可通过章程约定与认缴比例不同的表决权,例如“按实缴比例行使表决权”等。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大量案例检索,总结梳理了法院对该问题的审查要点。

①“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是指股东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所持有的表决权比例,对于起诉前的原告持有该比例股份的持续时间没有限制;

②法院只对原告股东所持股份事实进行形式审查,股东能够依工商登记、股东名册等资料证明其所持股份情况即可,在受理案件时不对股东出资是否存在瑕疵等实质情况进行积极审查;

③法院在受理解散公司诉讼后,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如果原告股东的持股比例发生了变化,比如原告丧失股东资格或实际享有的表决权达不到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的,人民法院一般会裁定驳回起诉。

例如,在公司解散制度刚实施之后的(2006)陕民二终字第41号中,法院

文档评论(0)

std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