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中同伴教育.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论高校德育的同伴教育

目前,高校德育出现实效性低的现状。德育时效性是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德育

时效性低是指高校在德育中的投入大而收益低。它主要表现为:文明行为习惯欠佳;基本

道德品质缺失;公民道德不足;信仰道德不够高尚等。可以说,国家教育十分重视大学生的

德育,可是却难以达到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传统的高

校德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力所不及。在不改变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情况下,

高校只有着眼于探索新的德育方法来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而同伴教育方法在此时也逐渐

得到重视和开发。

一、同伴教育概述

(一)同伴教育的历史简述及含义

中国自古存在同伴教育的影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最初的人与

人的交往是为了彼此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在一个集体里每个人都必须

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同伴,相互学习、帮助,共同生活。此时的同伴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同

伴教育”中的“同伴”。而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的双方。当人类没有文字、书籍、教师、

教育机构,人类可以大体的分为成年和孩童时,主要由成人担负教育、引导非成年的责任。

而非成年之间的交往会使彼此相互模仿、相互学习,而且由于存在某些共性而更容易接受彼

此的信息、观念、思想、情感等。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观念、思想等即来源于长者

前辈的传授,又来源于同辈的模仿、学习。人类这种最初的交往和学习对当今“同伴教育”

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到西汉时期,董仲舒采取“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让学生教授学生的典范。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倡“小先生制”。而在此后的教学改

革中“能者为师”、“学生上讲台”的做法也被逐渐提出。

在西方,有组织的同辈教学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英国的AndrewBell

出于降低成本、节省学校开支的目的,首创“小老师”策略,让孩子教孩子。之后,他便发

现这种方法的可贵性和重要性。于是,将这种策略作为新的教学法加以发展。他的方法在

19世纪初,得到Lancaster和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继承并发展。两位牧师还将这种方法

称为“导生制”。

现代,同伴教育在西方国家广泛运用。它主要应用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反对毒品、

戒烟、反对酗酒、性别平等、妇女能力建设、反对国家暴力等方面。它主要采用小组讨论、

游戏、角色扮演等参与性强和互动性强的方式开展培训。参与者在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

好相近,他们之间是同伴或朋友关系。同伴教育者不是老师而是话题讨论的引导者、启发者

和信息传达者。同伴教育本身不是一种知识传授活动而是态度的讨论和技能的培训。

现代意义上的“同伴教育”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交往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发

展而产生、发展的。那么,与远古时代的那种为生存而产生合作关系的“同伴”及“同伴关

系”相比,如何界定真正意义上的“同伴”和“同伴教育”的概念呢?一般认为,同伴即“身

份相同的人;属于相同社会群体的人,尤其在年龄、等级或社会地位方面等同。”同伴教育

又称同龄群体教育或同辈群体教育。它是指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年龄、兴趣爱好、文化、

地位相近或其他原因而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传递思想、情感并

唤起感情共鸣的一种教育方式。简单的说是一种同伴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活动。

1

(二)同伴教育的类型、条件、特点及操作

从同伴教育的类型上看,它可以分为有组织型和无组织型。有组织型是指同伴教育者以

教育者的身份,按照计划,固定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围绕确定的主题开展教育。无组织

型是指同伴教育者以同伴的身份,无计划、临时的、无组织的、无确定主题的,却能够达到

某种教育目的的活动。对于后者,其信息、观念、思想、情感、知识等方面传播相对于前者

受到更少的限制,主要是时间、地点的限制。首先,后者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比如:在午

餐实践爱你、朋友聚会、宿舍、家里、网络等都可以。其次,前者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

虽然也是与大家相似的成员之一,但是相对于同伴身份而言,距离感较大。再者,后者的话

题更广泛、更随意。从这些方面讲,非组织型的可操作性更强,教育效果更明显。

从同伴教育的条件看,一是同伴教育者;二是同伴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其他人的同

伴是充当同伴教育者的最基本条件。只有作为同伴才能与其他成员近距离的交往,进而更容

文档评论(0)

186****39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