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疾病名: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英文名:acanthamoebakeratitis
缩写:AK别名:
疾病代码:ICD:H16.1
概述: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Keratitis,AK)是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一种新的感染性角膜病,首先发现于1973年,近年来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研究。
导致眼部感染的阿米巴原虫主要有棘阿米巴科(familyacanthamoebidae)的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spp)和双鞭毛阿米巴科(familydimastigamoeba)的耐格里属(Naegleriaspp),它们又统归为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其中以棘阿米巴属致病最常见(图1,2)。
流行病学:虽然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性角膜炎在感染性角膜炎中所占的比例不
2
足1%,但已经成为严重的致盲性角膜病。第1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报道于1973年,患者为美国南德克萨斯州的一位59岁的牧民,由于角膜外伤并接触污染的水源而发病。在我国于1991年首次确诊并报道了首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此后国内病例报道逐渐增多。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发生与一定的危险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戴角膜接触镜、污染水源和角膜外伤等。在发达国家,71%~85%的患者与配戴角膜接触镜有关。北京市眼科研究所12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28.2%左右与角膜接触镜配戴有关。
病因: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为单细胞结构的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淡水、咸水、泥土、空气中的灰尘、污物、腐败植物及人畜粪便中。在浴盆、空气过滤器、水冷却塔、角膜接触镜、镜盒护理液中也曾分离出阿米巴。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不仅可以在自然界自生生活,而且可在温血宿主体内发育增殖,故又称为两栖型生物,属兼性寄生虫。
1.棘阿米巴属多见于受粪便污染的土壤或水源中,有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滋养体是棘阿米巴的活动与感染形式,为长椭圆形,直径为15~45μm(图3,4)。在适宜环境下表面伸出许多棘状突起,称为棘状伪足。棘阿米巴通常依靠细菌等微生物为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繁殖周期平均约为10h(6~24h)。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滋养体变小,分泌生成厚的双层囊壁,形成包囊。
3
包囊呈类圆形,直径为10~25μm,内壁光滑为多边形,外壁常呈皱缩状,内外壁相接处形成棘孔,是包囊代谢的通道(图5,6)。包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对一般抗菌药物、氯化物、化学消毒剂等均不敏感,在自然环境下甚至可以生存数年。包囊可以在空气中飘浮,从无症状个体的鼻咽部曾经分离出过包囊。当环境条件适宜,尤其养料充足时,3天内包囊即脱囊转变成滋养体。
4
棘阿米巴原虫以往被认为非致病性的原虫,直至1958年人们发现棘阿米巴可以导致动物的致命性感染,现已证实棘阿米巴可以引起人类少见的肉芽肿性脑膜脑炎和角膜炎。
目前已经发现的棘阿米巴有25个种,其中至少有8个种(A.castellanii,A.culbertsoni,A.hatchetti,A.lugdunensis,A.polyphaga,A.quina,A.rhysodes,A.griffini)可导致人类的角膜炎。
2.耐格里属福氏耐格里原虫多滋生于淡水中,也可引起人类角膜感染。活动的滋养体为长阿米巴形,7μm×20μm大小,一端有较大的伪足。在不适宜的环境中滋养体可变为有两根、甚至两根以上鞭毛的鞭毛型,也可变成包囊。鞭毛型不分裂,也不形成包囊。福氏耐格里原虫的包囊较小,直径为9μm,囊壁光滑有孔。在适宜的条件下,鞭毛型和包囊均可转变为滋养体。
3.棘阿米巴的分类研究
(1)形态学分类:1977年,Pussard和Pons主要根据包囊形态将其分为18个种,3个类群(表1)。致病的棘阿米巴主要属于类群Ⅱ,类群Ⅲ中的A.culbertsoni也有致病性。
5
类群Ⅰ的主要特点是:大包囊和滋养体。包囊平均直径≥18μm,包囊内外壁距离很宽,外囊光滑或轻微皱褶,内囊呈星形,内外囊壁在内壁突起处相接,棘孔盖在内囊处。
类群Ⅱ的主要特点是:包囊平均直径<18μm,内外囊壁距离或大或小,外囊常为波浪状或乳头状,内囊可为星形、多边形及三角形,有时也可为圆形或椭圆形,没有明显的突起形成。棘孔盖位于内外囊交界处,为外囊内折形成的凹陷。
类群Ⅲ的主要特征是:包囊平均直径<18μm,外囊壁薄,有或无皱褶,内囊圆形,有3~5个稍突起的臂。单凭形态特点很难区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