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第1页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以下是店

铺精心整理的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篇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曾经我的理解是:学习文化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不是很快乐的

吗?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

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

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

不认同这种解释。

读过傅佩荣的论语评讲后深受启发,他的理解是:学习做人做事

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我觉得这应该是正确和完整的理解,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是在强

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

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

的真正思想!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

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

“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

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

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可见从语境上

看,孔子这里的“习”字可以有“演练、试验、实践”等含义,但绝

不会是“温习、复习”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误解!

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才能实现学习者的价

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

发点。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

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

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

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第1页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第2页

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所以,孔子首先就一定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体验,

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然后,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现实境遇的不

断磨砺、以及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才产生了一些非常人所能体验的

道德情怀。

孔子首先是做人和做事的典范,又是极其好学的,其次他知行合

一,学以致用,讲求实践。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就像我曾经以为“学”的

只是文化知识那样,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真是相差太多了。通过这次

阅读,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中切记要融入做人的道理。脱离了做人

的德行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

要充分重视学生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只有他们充分行

为习练了,才能快乐地通达知识学海的彼岸。

时,四时也。本意是“时间、时节、时辰”等,引申含义还有时

机、机会等等。有了前面的分析,这里可以排除了“时常、经常”这

种解释。不外乎内外因两个限制因素:外部因素就是有没有给你施展

行为的机会或条件;内部因素就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去实践的心理准备

或有没有安排出时间去实践。这与“时机”的含义几近相同。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要准备及创造各种时机为孩子们开展

“习练”的环境。细微至一道习题的设计,宽广至一个社会实践的推

动,都是让孩子通过练习而寻找到快乐的途径。

如果我们来审视《论

文档评论(0)

LLFF4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